第9集《印光大师文钞选读》 (3/12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未来的生命也没有边际。这个生命是不断的相续的。「常无间断,是界趣生,施设本故」,是三界、六趣、四生,这些种种的果报的一个依止处,有情众生果报的依止处。这个地方是讲「恒」,就是指我们的生命,它是没有间断性的,不是说我们哪一个时候做人,做到哪一天,突然间这个人消失掉了,没有这回事情。他不是到天上,就到三恶道;不是在三恶道,就是在三善道,一定找得到他的,没有一种间断的情况,这第一个叫恒,就着果报来说是「恒」。

    第二个就因地来说,「性坚持种,令不失故」。它在你造作因地,善业、恶业的时候,它也是一样,体性特别坚固,它能够很坚固的执持你这个善恶的种子,使令不失掉。除非你不造作,你只要一造作,不管别人知不知道,阿赖耶识就帮你保存,而且是尽未来际的保存。如果你不去消灭它,不用修止观跟忏悔的方法,把这个种子消失掉,它是不会消失掉的。只要这个种子进入到第八识,它尽未来际不会消失掉。

    这个地方,倒是应该说一下,这个种子的相续性,在唯识学,它把我们的众生分成有五种的种性,当然这个种性,不是说有自性,不是说自然而有,或者是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体,就是我们过去的熏习而有的五种种性:

    第一个是声闻种性。就是你小乘的善根特别深厚,决定要证阿罗汉果;

    第二个是缘觉种性。这个人是决定要证辟支佛;

    第三种是如来乘的种性。前面都应该加一个乘,声闻乘种性、缘觉乘种性、如来乘种性,因为这个乘有运载的意思。如来乘种性,这个人一定要成佛的, 他不会证阿罗汉果,不可能;

    第四种人是不定种性,他对前面的声闻、缘觉、如来种,他不决定。他要遇到大乘的法师,他就发菩提心;他遇到小乘的学者,他就发出离心,这个人的善根是不决定,叫做不定种性;

    第五种是无性种性。无性种性就是说,这个人无始劫来,完全没有出世的善根,他顶多能够生天。他就是做一些人间的善法生天,然后偶尔到三恶道去走一走、人间走走,他的活动的空间就是六道,他完全没有听闻出世的善法,无性种性,没有出世的善根。

    唯识宗是把这个「性坚持种,令不失故」,就是我们的内心,在这个内心的微细处,我们有五种的情况。

    我们大乘净土法门的《观经》,我们往生净土以后,花开见佛悟无生,你看《观经》的九品,会有一些的差别。有些人见到阿弥陀佛,佛陀为他讲大乘法,他就证到无生法忍;有些众生看到阿弥陀佛,佛陀为他讲小乘法,他先证初果,这个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个问题。当然这个意思,不是佛陀那方面的问题,佛陀的心是平等。《法华经》上说,佛陀的说法就像大雨一样,普润一切的众生。这就是我们这个心识当中,有些人栽培的是一种小乘善根的根性很强,这个时候他招感的佛陀,就是要说小乘法;这个人是成就大乘善根的,佛陀为他说大乘法。天台宗智者大师就是依止《法华经》,开出了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。四教的众生呢,藏通别圆四教的众生,往生到佛国以后,佛陀会次第的为他们讲藏通别圆四教的法门,使令他们次第的,或者是圆顿的悟入佛的知见。

    你要看《法华经》,特别是看天台智者大师的批注,你会有一个很深的感受,什么感受呢?就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,栽培一个大乘的善根,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。譬如说我们现在的台湾有些法师,他认为现在的时代,这个大乘佛法太过于玄妙, 怎么办呢?我们应该实际的走小乘法就好,就退大取小。当然我们可能会在小乘法当中,很快的就有很大的成果。但是以《法华经》的思想,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」,你走的是一个远路了,你走错了,你退失了大乘善根,你走错了。

    舍利弗尊者领了五百比丘修行,这个五百新学比丘,跟着舍利弗大阿罗汉修行。那大阿罗汉当然他要教弟子,他都先入定观察这个人是小乘善根?是不是有没有善根。舍利弗就观察说,这五百个比丘,假设在今生的生命里面,不要还俗、不要退失道心、不要放弃努力,决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证阿罗汉,他观察的结果是这样,这些善根都成熟了。但是这个当中有曲折,就是他在教育的过程当中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印光法师文钞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yinguangfashiwenchao/read/97/12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