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集《印光大师文钞选读》 (8/14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公开的表达:「名字位中真佛眼,不知毕竟付何人」。他临命终之前,他的徒弟说:师父你老人家一生研究天台教观,你为你自己判教一下。他说:「名字位中真佛眼」。不过印祖是认为他谦虚,不应该只有名字位。他就「名字位中真佛眼」,就是名字位。「不知毕竟付何人」,我所觉悟的真理,我不知道谁能够得到,我就是讲了那么多的《蕅益大师全集》,谁能够得到,这不可而知。

    这个三世诸佛所传承的首楞严大定的法门,不知道能够付给谁,但是他自己是「名字位中真佛眼」,就是开佛知见,把佛陀的智慧给开展出来。

    [师答]:「方听无生曲,始闻不死歌,今知当体是」,当体就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,就是不生灭心,翻恨自蹉跎。不是离开了你这一念妄想心,你找一个不生灭心,不是的。

    所以外道跟二乘人,以大乘佛法来说是错认消息的。为什么呢?

    他认为这个第六意识的攀缘心不好,为什么不好呢?这一念心起祸是它、造业是它,它就是跟烦恼相应,创造很多的罪业,使令我们去得生死的痛苦果报。那怎么办呢?他以这个禅定,外道是禅定,阿罗汉是好一点,在禅定当中,又加一个我空智慧,就把第六意识给完全息灭,就是无想定跟灭尽定。

    但是以大乘佛法来说,这个是错损菩提了,因为这个第六意识是生死的根本,也是菩提的根本。

    所以佛法是转识成智,你要能够把你这个生灭变异的第六意识,经过佛法这种文字的熏习,去找到一个不生灭心,然后你依止不生灭心,转过来,此灭故彼灭,此无故彼无。第六意识修观,来息灭这个无明,你不是把第六意识给息灭,不是。所以「今知当体是」,就是你这一念当体就是!「翻恨自蹉跎」,冤枉,过去认贼作父,我现在不要再随顺攀缘,不应该再随顺。

    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法门,你在念佛当中,修持当中,你知道这个不生灭心,对你忏除罪障、积集资粮,有很大的加持力,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力量太大,你一天到晚只知道修福报,依止攀缘心,你不知道要修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佛。

    佛法是强调智慧、强调光明,这是一种顿超的法门。

    好,我们再回到讲义来,我们看第四十五面。前面是讲到这个禅,主要是讲这个不生灭心,这个禅就是我们的不生灭心,这以下就说明净土。

    「净土者,即信愿持名,求生西方,非偏指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也。」

    前面的禅是约理性,就是离一切相,不生不灭的理性。这个净土是从缘起上,就是信愿持名,求生西方。信愿持名是约因,求生西方是约果,就是由这个清净的因,去得一个清净的果。不应该只是偏指「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」。禅宗有时说,什么是净土?什么是弥陀呢?就是我这一念心清净,当下就是净土;我这一念心清净,我就是弥陀,是这种思想。当然这样子讲,理论上也对,但是净土上来说,西方净土,我们多分来说,是建立在「从是西方,过十万亿佛土,有世界名曰极乐,其土有佛,号阿弥陀,今现在说法」。

    我们是从因缘上,应该要肯定,在缘起上有一个阿弥陀佛,有一个正报、有一个净土的依报存在,不应该只是讲心性的境界而已,所以这个净土是从缘起上来建立。

    这是讲到禅跟净土内涵的差别:禅是约理性;净土是约缘起。所以这个内涵是应该有所不同。

    我们再看有禅跟有净土的定义。

    「有禅者,即参究力极,念极情亡,彻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,明心见性也。」

    这个有禅,就是前面的禅跟净土是约教量,这个是讲证量。

    什么标准叫做 「有禅」 呢?就是你能够 「参究力极」,到了「念极情亡,彻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」,所谓的「明心见性」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印光法师文钞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yinguangfashiwenchao/read/97/12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