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这是首楞严大定的功德力。就是说,他以这个一念的相应,这个破恶来说,他所结集的四重、十波罗夷的罪业,「应念销灭」。就在他依止不生减心那时候,那一念的光明出现的时候,这个四重、十波罗夷就完全破坏。变其所受的「地狱苦因,成安乐国」。不但是把这个罪业破坏,他还能够往生到佛的净土去,这个是约破恶。那约生善呢,「得福超越前之施人」,他的福德力,超过前面的财施,就是这个法施的功德,「百倍千倍,千万亿倍,如是乃至,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」。
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力是不可思议,的确不可思议。
这个地方是说, 这个首楞严大定,我们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,我们讲说「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」,这个世间上的法是假藉因缘而生的,不是自然有的,也不是有一个自性执的。
这个因缘生呢,我们要从杂染的因缘来说,就是无明缘行,行缘识,就是说:此生故彼生、此有故彼有。我们整个罪业的结集,创造者是无明,也是由无明来摄持这个罪业。你现在就弃舍无明,弃生灭守真常,你现在依止清净的本性,这个时候,你的罪业没有依止处,就:此灭故彼灭、此无故彼无,心若灭时罪亦亡。
所以这个首楞严大定,它是这样子,我们凡夫要不知道首楞严大定能忏除罪障,也不错,你就认为有一个我,我过去造了很多的罪业,我现在拜佛,把我的罪业给消灭掉,这样也不错。但是你这样子,枝末,从这个枝叶上来忏罪,这个是要很多时间,很多的辛苦。
你能够观察:「性真常中,求于去来、迷悟、生死,了无所得。」你观察你这一念心是清净本然,离一切相,依止这个不生灭心来忏罪,你是从根本上把罪业给破坏掉。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力量太大,它能够加持前面的一切善法,能够达到这种功德力。这个地方是佛陀讲完《楞严经》以后,赞叹这个首楞严大定的法门。
[师答]:微细陀那识,陀那就是阿陀那,就是阿赖耶,它的流动是微细的。陀是陀罗尼的陀。
「能以一念, 将此法门」 , 这个 「一念」 是什么样的标准呢?
天台宗它把这一念的相应,划分成六个次第:
第一个是「理即」。
就是说,你这一念心本来是有清净的心,但是你不承认,你也不了解。整天随顺你的妄想流动。当然你这一生也可能造一点善业,去得一点可乐果报, 但是究竟是不究竟的,这是一种愚痴的众生,这个叫理即;
第二个是「名字」,名字即。
「名字即」这个人,他能够从这个名字,就是从这个经论的语言文字里面,知道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」,当然他不是这样念过去,他能够生起决定的信解,能够把这个法承当下来。乃至于内心当中能够随顺,就是说,他能够了解这一念心是清净本然,这一切的烦恼罪业都是如梦如幻,他从这个语言文字里面得到信解,这件事很难得,名字位;
第三个是「观行位」。
这个观行位有禅定力,前面的名字位,是一种散乱心的闻思的智慧,到了观行的时候,那有禅定的,就是修慧的境界;
乃至于相似,这一念的相应跟真如理是相似的;
乃至于分证,这见道位,见到那一念心,跟清净心契入了;
最后究竟,完全开展出来。
应该说是六即,应该是六个次第。六个次第,我们应该可以先从「名字位」去得到。
蕅益大师他临命终的时候,就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