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城穿越之竹篾里的时光 (6/7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不刮手);展示架是木质的,分五层,每层都铺着淡米色棉布,能放更多手工竹器和父亲的竹艺图纸,街坊路过就能看!李奶奶捐了 200 元,说‘竹青帮我修了 12 年竹筛,我得帮她’;老郑送了根 10 米长的云南藤条(说‘给编竹器缠沿用最好的藤’);小孙把实习工资 1000 元全捐了,说‘陈奶奶教我懂了老竹艺的暖,这钱该捐’;社区还帮着申请了‘竹艺手艺传承补贴’,每月 1500 元,够陈姐买竹料和藤条了,以后不用愁耗材了!”

    “陈姐的孙女放暑假回来啦!这孩子真能干,帮‘竹青竹器铺’做了‘竹香手账’文创,里面印着 30 多种竹器的照片、‘米字纹’‘三股篾’等编法步骤和街坊的竹器故事,比如‘2024 年李奶奶竹筛:陈竹青用细竹篾补筛底,黄麻线缠中心,修完能再用 10 年,藏着 12 年的面粉香’;还帮陈姐开了抖音账号,每周四、周日下午播‘老竹艺教学’,教大家削竹节、刨竹篾、编竹器,第一次直播就有 3100 多人看,好多人留言说‘想让家里老人看看,回忆当年编竹篮的日子’!”

    “社区在‘竹青竹器铺’旁边加了个‘竹艺记忆展柜’,是用当年的老竹匠铺柜台改的,刷了清漆,跟竹器铺的老木柜很配。展柜里放着陈姐编的经典竹器,有 1965 年陈姐爷爷的竹躺椅、1983 年陈姐母亲的买菜竹篮、2024 年老郑儿子的竹摇篮,每个展柜都配了小牌子,写着竹器的年代、编制过程和生活故事,比如‘1983 年买菜竹篮:陈竹青按父亲 1983 年的便签,编深 25cm 篮身,缠 5 圈藤条,是母亲买菜的老伙伴’。街坊路过就能看,像个小型竹艺博物馆,好多孩子都来围观,问‘奶奶,这竹摇篮怎么编呀?’‘这竹筛为什么不漏面粉呀?’,陈姐就蹲下来教他们握竹刀、刨竹篾,教他们闻楠竹的清香,可热闹了!”

    “陈姐收了两个学徒!一个是学传统工艺的大学生,叫小杨,放假来社区实践,说‘想跟着陈奶奶学手工编竹,把手艺传下去,现在会编‘米字纹’的人太少了,不能让竹艺断了’;一个是社区的年轻人,叫小郑,26 岁,他儿子的竹摇篮就是陈姐编的,说‘陈奶奶的故事让我懂了老竹艺的珍贵,我要学好,帮陈奶奶打理抖音账号,让更多年轻人知道竹巷的竹香活气’。陈姐说会把自己会的都教他们,包括选竹料、削竹节、编竹器,还会教他们记街坊的竹器需求,‘要让他们知道,编竹不是做器物,是守着巷里的生活,要牢、要暖、要懂’!”

    我赶紧关了杂货店的门,往 “竹青竹器铺” 跑。晨雾已经散了,太阳升得老高,照在 “竹青竹器铺” 的新玻璃门上,反射出耀眼的光,像撒了层金粉。门楣上的竹编风铃还在响,风一吹就 “叮咚”,像在欢迎我。

    推开门,“竹青竹器铺” 里更热闹,竹香混着笑声飘出来,像温暖的风。陈竹青正坐在制竹台旁,教学徒小杨编 “三股篾”,“选三根一样粗的竹篾,左右手各握一根,中间留一根,每绕一圈拉紧,这样编出来的扶手才稳;这楠竹篾要刨得匀,不然编出来会歪”;小杨听得认真,手里握着竹篾,慢慢编,“奶奶,我编的‘三股篾’紧吗?会不会松?” 陈竹青笑着说 “紧了,再练练就匀了,编竹器要懂竹的‘劲’,才编得牢”。小郑在旁边整理抖音留言,“奶奶,有个成都的阿姨留言,说她想编个竹篮买菜,想让您教她‘横竖交错’的编法”。

    父亲的 1973 年楠竹竹刀放在新的展示柜最上层,旁边放着孙女做的 “竹香手账”,“大家握一握竹刀,翻一翻手账,就能想起当年的老竹艺”,陈竹青笑着说。展柜前围着好多街坊,有的摸竹器,有的翻手账,有的送竹料来编器物,李奶奶在给孩子们讲 “竹筛筛面粉” 的故事,老郑在教年轻人削竹节,小孙在给外地的朋友寄 “竹香手账”,热闹得像过年。

    社区主任手里拿着个红色证书,上面写着 “竹巷竹艺守护者”,递给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一城千面:我的无限穿越录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yichengqianmian0wodewuxianchuanyuelu/read/97/139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