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竹青:“陈竹青同志,这是大家投票选的,你用手工编竹手艺守着巷里的生活记忆,让年轻人知道了当年的日子有多牢、有多暖,是咱们的榜样!以后社区会一直支持你,让‘竹青竹器铺’的竹香飘得更远,让更多人知道老竹匠铺的意义,知道竹艺手艺的珍贵!”
陈竹青接过证书,手指有点抖,眼眶有点红,却笑着说 “谢谢大家,我只是削了点竹、刨了点篾、编了点器,没想到大家这么帮我。以前我总怕老竹刀没人用、编竹手艺没人记,现在有了新设备,有了学徒,有了手账,我放心了。以后我会教更多人学手工编竹,让更多人知道,竹篾的纹路里、藤条的韧劲里,藏着咱们的根、咱们的竹艺日子,不能丢”。
孙女的 “竹香手账” 放在展柜的最下层,上面印着 1965 年爷爷竹躺椅的编制步骤,写着 “三股篾每寸 5 扣,藤条缠沿 5 圈,牢而不磨,藏着爷爷夏天的纳凉时光,也藏着编竹的暖”。有个年轻人拿起手账,翻到老郑竹摇篮那页,说 “我要把这个手账带给我外婆,她也会编竹篮,我想让她知道,还有人在守着老竹艺、老生活,还有人记得竹香里的踏实”。陈竹青笑着说 “好啊,让你外婆也来讲讲她的竹器故事,咱们一起让竹巷的竹香一直传下去”。
“陈姐,来块绿豆糕!” 我喊她,她笑着点头,老吴师傅从杂货店送来刚做的绿豆糕,“竹青,给你留的,多放了绿豆,你爱吃的”。孙女帮她接过,还多给了我张 “竹香手账” 的明信片,是 1973 年的楠竹竹刀,背面写着 “竹篾韧,日子牢,老竹艺在,生活就在”。
风卷着竹香和绿豆糕的甜香,吹在脸上暖暖的。我看着 “竹青竹器铺” 里的热闹 —— 陈竹青在教编竹,学徒在学刨篾,街坊在聊竹器,孙女在讲手账,突然明白陈竹青竹篾里的秘密:那些老竹料、竹刀、编制手册,不是 “过时的器物”,是她用耐心编牢生活的骨架,用坚持护着竹艺的暖;那些街坊的帮忙、孙女的传承、社区的照料,不是 “偶然的善意”,是生活里最朴素的温情,像 “米字纹” 的编法一样,把快时代的日子熬成了牢,把冷时光捂成了暖。
第二天早上,我还没开店,就看见 “竹青竹器铺” 的灯亮了 —— 陈竹青正在给父亲的 1965 年竹躺椅编扶手,三股竹篾在她手里绕着,“叮咚” 的风铃响伴着刨竹声,像竹艺的呢喃。她坐在制竹台旁,对着竹躺椅笑着说 “爸,你看,扶手快编完了,爷爷夏天又能靠这躺椅纳凉了,你不用惦记我”。
我想,以后的日子,竹巷的 “竹青竹器铺” 会一直这么暖,像陈竹青常说的:“竹料会干,竹刀会钝,但竹香不会忘;日子会快,记忆会淡,但生活的牢不会丢 —— 只要手里握着竹刀,心里装着竹篾,再快的时代,也能像老竹匠铺一样,削得平、编得牢,藏着永远的竹艺根”。
本章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