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竹艺记忆展”,在广场搭了临时展架,陈竹青带着父亲的楠竹竹刀和竹躺椅参展。当 1965 年爷爷的竹躺椅和 1983 年母亲的买菜竹篮摆出来时,台下街坊都安静了,连孩子都不闹了,接着响起掌声,王阿姨擦着眼泪说 “这竹篮跟我当年结婚时编的一样,深 25 厘米,装菜不洒,现在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编竹手艺了”。陈竹青红了眼,却笑着说 “没想到爸当年的竹器,现在还能让大家想起老日子的暖,以后我会帮更多人留住竹篾里的时光”。
二、竹篾旁的小忙碌与掌心的温度
再次醒来时,鼻尖传来一阵熟悉的竹香 —— 是刚刨过的楠竹味,指缝里还沾着点竹屑,是昨天编竹摇篮时蹭的。我猛地睁开眼,“竹青竹器铺” 的暖光落在制竹台上,淡米色棉布上,李奶奶的竹筛正躺在那里,3 根松动的竹篾已经理好,新竹篾放在旁边;左手握着父亲传的楠竹竹刀,刀柄的淡蓝棉布贴着掌心;右手捏着块细竹篾刨,刨刃上还留着竹屑;脖子上挂着块竹片吊坠,是孙女用父亲的旧竹片改的,刻着 “竹青” 二字,冰凉的竹纹贴着皮肤;右手食指第一节有道淡疤,是 2000 年削竹节时被竹刀划的,现在摸起来还能感觉到小小的凸起 —— 我变成了陈竹青。
“叮咚”,门口的竹编风铃被风吹得响,像父亲当年刨竹篾的声音。我低头看着制竹台上的清单,第一条是 “6 点修好李奶奶的竹筛”,第二条是 “8 点编完老郑的竹摇篮”,“得赶紧做,李奶奶等着筛面粉做馒头,老郑儿子下周要满月”。
手机在帆布工具袋里震动,是老郑发来的微信,语音里带着点急切,还夹杂着宝宝的哭声:“竹青啊,摇篮今天能编好吗?宝宝睡新床总闹,想让他试试竹摇篮,要是太急,我就多等两天,不耽误你”。我摸了摸口袋,里面只剩 73 元钱 —— 是昨天帮小孙修竹灯笼赚的 33 元,加上之前攒的 40 元,总共 73 元。够买块绿豆糕(6 元),再给竹篾刨买块新磨石(10 元,旧的磨石磨不动了,竹篾刨得慢),剩下的 57 元得留着买新的藤条,王阿姨的竹簸箕还等着缠沿。
“爸,今天我要给李奶奶修竹筛,给老郑编摇篮,您放心,我按您的规矩来,编‘米字纹’每寸 5 扣,补竹筛横竖交错,不偷工”,我对着父亲的竹篾刨小声说,然后把李奶奶的竹筛放在制竹台中央,“先补松动的篾,再缠线加固”。
我拿起细竹篾刨,对着新竹篾刨起来,“爸说‘刨篾要顺着竹纹,别逆着,不然竹篾会断’”;刨好后,我把新篾插进松动的旧篾间,“按横竖交错编,每寸 4 扣,跟原来的一样”;编到第三根时,我发现筛底中心有点松,“用黄麻线缠两圈,这里受力大,得牢”;缠完线,我用手指按了按,“紧了,不会再松了”。
刚补完,李奶奶就来了,手里提着袋刚煮的玉米,“竹青,麻烦你了,这玉米你边编边吃,解闷,刚从地里摘的,甜”。我笑着说 “奶奶您坐,筛快修好了,您等着筛面粉”。
李奶奶凑过来看,指着新补的竹篾说 “就是这么编!你爸当年补我的筛,也是这么插新篾,这么缠线,补完筛面粉一点都不漏,我用了 10 年,现在还能再用 10 年”。我心里暖烘烘的,继续检查筛沿,“您放心,这次缠了棉线,更耐磨”。
修好后,我把竹筛递给李奶奶,“您拿好,筛面粉时别太用力,慢慢筛”。李奶奶接过筛,对着光看了看,眼泪掉了下来,“谢谢竹青,这筛跟新的一样,你爸要是在,肯定高兴”。我帮她把筛装进竹编袋,“您慢走,有问题再找我”。
送李奶奶出门时,老郑抱着宝宝来了,宝宝在怀里哭个不停,“竹青,麻烦你了,宝宝闹得厉害,想让他早点试试竹摇篮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