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城穿越之纸页里的书香 (3/7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夜就平,是你爷爷传的,要留着”)。

    中层:放着修复耗材和备用纸张,分了小格:有不同型号的宣纸(生宣补古籍,熟宣补课本,1980 年代的 “安徽宣纸”)、浆糊粉(小麦淀粉做的,调浆糊用)、细砂纸(磨补纸边缘用,1000 目,“磨的时候要轻,别磨穿纸”)、棉纸(补页角用,分米色、白色,“跟旧书纸色匹配”)、毛笔(小楷笔,补字迹用,“写仿宋体,别改原字迹”)、重物(压补纸用的铜镇纸,1950 年代的,“压的时候垫宣纸,别锈着纸”),最底层压着张纸条,是父亲 1985 年写的 “补古籍要‘润纸、轻粘、慢压’,修课本要‘留痕、补形、保味’—— 书是记字的,心要细,手要软,差一点都不行”。

    下层:放着街坊预约的修书需求,每个都用淡米色宣纸包着小纸条:“王阿姨:周六上午补算术课本,1972 年版;刘爷爷:周日下午修老账本,1948 年的;小夏:周五晚上粘毕业照相册,页角脱胶”,纸条上还留着街坊的笔迹,有的写着 “麻烦书韵了,不急”,有的画着小书本,柳书韵总说 “这些纸条比钱珍贵,看着心里暖,像街坊坐在我身边说‘书韵,我信你补的书’”。

    我整理货架时,总看见柳书韵在修书台旁忙 —— 给张爷爷补家谱时,她先把家谱放在宣纸垫上,用细鬃毛刷扫浮尘,“爸说‘扫谱页要顺着纸纹,别逆着扫,会掉纸渣’”;然后用竹镊子夹着脱线的页角,“先理旧线迹,再穿新线,不能错序”;她拿起粗棉线,穿进细针,“每厘米缝 3 针,跟老线迹对齐”;缝到第三页时,她发现页角缺了块,“用米色棉纸剪同款形状,涂稀浆糊粘”;粘完后,她把铜镇纸压在上面,“压一夜,纸页才平”。张爷爷蹲在旁边看,手里拿着块当年父亲压书用的旧棉布,“书韵啊,还是你补得细,你爸当年补我的账本,也是这么理线迹,这么粘纸角,补完能再用十年”,柳书韵也笑,眼里泛着光,像映着当年父亲补书的身影:“您的家谱金贵,得补得齐齐的,让孙子能认祖宗,传下去”。

    给老郑修语文课本时,柳书韵会先把课本放在清水碗旁,用手指蘸点水,润书脊,“书脊干硬,润软了才好缝”;然后用中线穿针,缝书脊,“每厘米 3 针,跟当年你女儿用的一样”;看到页角的啃痕,她用同色纸剪了小块,“补完用细砂纸轻磨边缘,别显生”;补完后,她把课本放在压书板下,“压两小时,纸页就平了”。老郑凑过来看,眼泪掉在宣纸上:“就是这啃痕!当年我女儿长牙,总咬课本角,现在看还像昨天,明天她带同学会,肯定高兴”,柳书韵递给他块软布,“您拿好,别碰潮了,潮了纸会皱”。

    上午 10 点修书高峰过了,柳书韵会来杂货店买块米糕 —— 老吴师傅按 1970 年代配方做的,米香浓,甜而不腻,“当年爸补完书,总来买两块,一块给我,一块他自己吃,说‘这糕像刚补的书,软和,香得踏实’”。她付账时总会多给 5 毛钱,“老吴,你辛苦,凌晨就起来蒸,多给点买包烟”,老吴不要,她就说 “下次多放勺米,当年的糕米多,香”。路过书店时,她总会回头看一眼,确认樟木箱关严了:“旧书怕潮,关严了能护着它们,这是爸教我的”。有次下雨,她忘了关箱门,赶紧跑回店里,用软布擦旧书,擦了半小时,“怕纸页受潮变脆,这些书是街坊的记忆,不能坏”。

    张爷爷总把旧家谱包在棉布里拿来:“书韵,我这谱又脱线了,你帮我补补,当年你爸说‘能传两代’,现在真要传了”;老郑帮她整理书籍样本册:“书韵啊,你这册子乱了,我帮你把 1980 年代的课本放一起,当年我女儿的课本就是你爸修的”;就连刚搬来的 00 后租客小孙,也会周末来帮她扫纸尘,“柳奶奶,我帮您擦镊子,我妈妈说她的毕业论文就是您补的,现在还放在书架上”。小孙擦镊子时,柳书韵就在旁边教她认工具,“这是粗棉线,缝书脊的;这是米色宣纸,补古籍的;这是瓷浆糊碗,调浆糊不粘”,小孙记完后,她还会让小孙摸一摸 1935 年的《论语》,“这纸软,是当年的好纸,现在难找到了”。

    有次社区搞&nbs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一城千面:我的无限穿越录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yichengqianmian0wodewuxianchuanyuelu/read/97/139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