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三章 在座的诸君,本该是挺直脊梁谈文学的 (4/6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一口能把自己的故事讲响的气!”

    “我平生所愿,从不是做什么‘世界认可’的作家,而是做祖国母亲的‘拾荒人’:匍匐在她的土地上,一点点擦去百年的屈辱,一点点拾起她散落的荣光。中国的未来,本该是昂首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;在座的诸君,本该是挺直脊梁谈文学的——而非今日这般,把‘学西方’当‘进步’,把‘贬自己’当‘清醒’!”

    “记住:只有先认得出自己的根,才能写得出让世界记住的中国文学。这不是固执,是我们作为中国文人,最该有的立场!”

    最后一字落下,全场死寂,片刻后,不知是谁先鼓起了掌,紧接着,掌声如潮,竟盖过了方才所有的窃窃私语。

    卢心华依然不屑。

    但是不影响更多的年轻学子因为这一番话有了思考,有了懊恼。

    足以~

    藏在角落的贾植芳什么也没说,只是眼含欣慰。

    他本不必来,也不想来。

    但是朱冬润告诉他:去看看中国文学的未来。

    他本已经绝望,但是至少眼下此刻他看到了光。

    给《浪潮》做序,他同意了。

    格拉斯看着全场的景象,眼含惊讶,他低头问问张威连为什么不翻译。

    张威连愣了片刻,摇摇头:“这孩子说了一些关于我们东方世界的一些见解,大概是讲文学精神的。”

    格拉斯摇摇头,便不再追问。

    这是发生在讲座上的插曲。

    许成军虽然引起了共鸣,但他自己却不愿意提起。

    讨论文学,这次是东西方文学的对话,他用不了自己的理论,却用了民族大义。

    本就输了太多。

    张威连先生刚把格拉斯的《猫与鼠》手稿收好,就见君特格拉斯端着杯子走过来,目光落在许成军身上,带着几分探究。

    休息室里很安静,王元华、罗洛等人坐在一旁,默契地没插话。

    他们看得出,这场对话才是今天的“重头戏”。

    “许,很抱歉刚才在讲座上没能深聊。”

    格拉斯先开口,英语里还带着淡淡的德语重音,“实话说,在来中国前,我对中国文学的认知,还停留在古典。李白的诗、杜甫的沉郁,还有鲁迅的《阿Q正传》。

    西方学界很少提到中国现代文学,我们总以为,你们的文学还在‘回望过去’,没形成自己的现代声音。”

    这话不算尖锐,却像一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。

    罗洛手里的钢笔顿了顿,他译里尔克多年,深知西方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漠视。

    王元华轻轻皱了眉,想起去年赴德交流时,德国教授问他“中国有没有现代派作品”,当时他只能尴尬地提《狂人日记》。

    许成军放下手里的搪瓷杯,,语气平静却坚定:“格拉斯先生,您的认知很坦诚,这也是很多西方朋友的共识。

    但我想告诉您,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我的时代1979!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wodeshidai19790/read/97/215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