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二章 君特・格拉斯 (2/5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bsp;  “说起来这格拉斯比你还小不少,少操那个心吧!”

    “做学问要虔诚!达者为先!”

    “啧~!”

    八点刚过,魔都文学界的人士陆续到场。

    王远华穿件深灰色中山装,手里拎着个布包,里面装着本《德国古典美学》,是他早年在德国访学时买的,扉页上还留着当年的批注。

    罗络紧随其后,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衬衫,怀里抱着本《外国诗抄》,里面夹着他译的里尔克诗句。

    想跟格拉斯聊聊“诗歌里的历史记忆”。

    白华则穿件军绿色夹克,是他之前写军旅题材剧本时留下的,手里攥着个笔记本,上面已经抄好了《人民日报》对格拉斯的介绍,旁边画着个小问号:“诺奖作品的‘怪诞’,到底是什么模样?”

    其他的作家也依次入席。

    按照圈子,互相分了座位。

    开始彼此寒暄。

    张威联先生到得最早。

    他拄着拐杖,慢慢走到讲台前,先检查了录音机的线路,又把译好的稿纸重新按整齐,嘴里对着今天的翻译念叨着:“格拉斯爱用比喻,待会翻译可得准,不能丢了他的‘苦味’。”

    刚说完,就见藤井省三陪着君特格拉斯走进来。

    后者穿件深灰风衣,领口别着枚小小的铁十字徽章,是他父亲的二战旧物。

    许成军跟在后面,手里抱着摞德文版《猫与鼠》。

    “张先生,别来无恙?”格拉斯一进门就用德语问候,声音里带着海德堡口音。

    1956年张威联在德国访学时,两人曾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聊过歌德,没想到时隔二十三年会在复旦重逢。

    之前格拉斯去北大讲座的时候,两人错过了。

    所以张威联一路从南大追到复旦。

    张威联笑着点头,用德语回应:“能在复旦再聊文学,是我的荣幸。台下有不少魔都的作家和学生,待会还请您多讲讲‘如何用文字面对历史’。”

    讲座在张威联的德语开场白中开始。

    老先生先介绍格拉斯的创作经历,提到《铁皮鼓》时,特意停顿了一下,用中文补充:“这部作品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二战后德国青年的反思——咱们中国作家写‘伤痕’,不也是想照出那段岁月的印记吗?”

    这话让台下的王远华轻轻点头,在笔记本上写下“德中文学共通点:反思”。

    罗络则掏出钢笔,在“镜子”二字下画了道横线,想起自己译里尔克时,也常用“镜子”比喻诗歌的映照力。

    茹智鹃推了推他:“其实许成军的《试衣镜》很接近这种感觉?”

    “哪种?”

    “魔幻的现实主义。”

    罗络没说话,但是心里多少有点不屑。

    许成军他听过好大的名声。

   &n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我的时代1979!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wodeshidai19790/read/97/197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