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二章 君特・格拉斯 (1/5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      18日,复旦在这一天“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”!

    晨雾刚散,仙舟馆前的梧桐叶就被往来的脚步踩出细碎声响。

    这场由外语系德语专业牵头、中文系协办的“君特格拉斯文学讲座”,早在三天前就成了魔都文学界的焦点。

    魔都作协的通知刚贴出去,王远华、罗络、白华等作家就托人联系复旦外语系,想占个靠前的位置。

    文化前沿,共襄盛举嘛~!

    魔都作协还联系了许成军,问他是不是有没有参加的想法,可以提供参观席位。

    许成军礼貌回拒。

    但也能感受到这个年代的作家们对于西方文学世界的好奇。

    德语系77级的学生更是抱着德语版《铁皮鼓》,天不亮就来教室门口排队,手里攥着张威联先生手写的“重点阅读段落”。

    阶梯教室的布置很朴素,讲台两侧摆着两台老式录音机,是外语系从留学生宿舍借来的,机身上贴着“复旦德语系”的红标签。

    黑板擦得锃亮,右上角用粉笔写着“德汉对照”,是张威联先生提前标的。

    张威联原名张传普,号微庐,祖籍浙江吴兴,是中国德语语言文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,与北大的冯至教授并称“北冯南张”。

    1984年,他获民主德国颁发的“歌德奖章”。

    1988年,又成为首位获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“大十字勋章”的中国人。

    同时,他的爱情故事和无私奉献也广为后人所知。

    大师之名是刻在身上的。

    老先生昨晚熬夜把《比目鱼》的关键段落译成中文,抄在稿纸上,用图钉按在黑板旁。

    复旦的德语学科带头人董文樵陪着老先生,也是一脸无奈:“您这岁数还不歇歇?”

    “死了自然歇了,我找什么急!”

    “诶!您这!”

    “还有你就比我小七岁,什么叫我这岁数?讨打?”

    “你80!我70!差的多~!”

    这俩人你一句我一句,搞得周围的德语系学生大气不敢喘,怎么搞?

    张威联出生于1902年,董文樵出生于1909年,张威联比董文樵年长 7岁。

    在第二代德文学者中,张威联与商承祖、冯至等人并称,而董文樵则被视为“后来者”。

    所以董文樵多少是对张威联多些尊重。

    俩人的学术研究也有些不同。

    张威联的翻译与研究涵盖德国古典文学、民主德国文学及中德文化关系,而董文樵以歌德研究为核心。

    当年也是因为学术问题,没少打过嘴仗。

    “得了,你快别动了,让学生忙活吧!”

    “不放心!”

 &n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我的时代1979!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wodeshidai19790/read/97/197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