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二章 我想把它翻译成日文,让全日本都读到! (3/7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一遍邮寄名单,有人在整理明天要分发的样刊,有人扛着海报往街头走去,脚步声、翻页声、笑声混在一起,像一首热闹的序曲,迎接着明天的创刊号发布。

    鲁彦周看着窗外的灯火,忽然说:“我想起我年轻时办刊物的日子,也是这么热闹,这么有劲儿。许成军这小子,就是添火的人。”

    “你现在也不老,要不来《清明》再发挥发挥余热?”

    “拉倒吧,我来《清明》,周中那小子得追着我屁股后面骂!”

    陈登科望着桌上堆得整齐的样刊,封面的红绸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、

    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,这些带着油墨香的杂志,会带着《红绸》的温度,带着《天云山》的深度,带着所有编辑和作者的期待,飞到全国各地的读者手里。

    而《清明》的故事,也会从这个十月初二的夜晚开始,慢慢写下去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“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”

    1979年十月初三,秋阳把京城的银杏叶染得透亮,风一吹,金箔似的叶子簌簌落在胡同里、书店窗台上,像一场为文学而来的铺垫。

    彼时,沉寂了十余年的中国文学界正盼着一场“破局”。

    当《清明》杂志创刊号的消息提前半个月传开,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早把期待攒成了股劲儿,仿佛都在等这本文学刊物,炸开平静已久的文坛水面。

    没人敢轻看这份全国性文学杂志的创刊号。

    在那个“一本好书能传半个城”的年代,创刊号的头条作者,几乎等同于被文坛“举旗”推荐。

    可当消息传来说,头条是 20岁的许成军写的《红绸》时,质疑声和好奇声立刻缠在了一起。

    “这么年轻,担得起创刊号头条?”

    “全国多少老作家等着,怎么轮得到一个毛头小子?”

    “丁灵,排在第三版?他配?”

    无论是作协的老干部,还是大学里的文学系师生,见面聊起《清明》,总绕不开这个疑问。

    不是不盼新人,是太怕辜负了“创刊号”这三个字的分量。

    在重庆,解放碑附近的书店门口,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。

    人群中,有白发苍苍的老者,架着老花镜,眼神中满是期待。

    也有朝气蓬勃的大学生,背着书包,脸上洋溢着对新文学的热情。

    “听说这期《清明》有个 20岁的天才写的,叫《红绸》,我可得瞧瞧。”

    穿中山装的中年职员刚说完。

    旁边就有人接话:“你没读过他的《试衣镜》?那文笔可不一般!”

    书店门一推开,人群瞬间涌进去,书架前挤得水泄不通,短短一上午,200本创刊号就卖空了。

    店员攥着订单一路小跑联系仓库:“再300本!不够卖!”

    北京王府井书店里,《清明》被摆在最显眼的红色推荐栏上。
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我的时代1979!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wodeshidai19790/read/97/197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