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章 给浪潮文学社的新诗和影响 (1/6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      章培横顿了一下,环视众人:“打开了宋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口子。以前我们总盯着‘大文体’,忽略了题跋、尺牍这些‘小文体’,可恰恰是这些小文体,最能体现文人的真实心境。成军带了个好头,往后咱们组里的研究生,也可以多关注这类小众文体。”

    这句话就把许成军抬到很高的高度。

    朱冬润组里5人,章培横组里7人,全都看向了许成军。

    开学就搞大活?

    想及他那一篇篇惊艳至及的文学作品。

    大概是天赋?

    这时,一直没说话的朱东润轻轻咳嗽了一声,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。

    老人看着众人,缓缓开口:“刚才听成军讲思路,听大家讨论,我很欣慰。做学术,最怕的就是‘跟风’。别人研究词,你也研究词;别人说豪放婉约,你也说豪放婉约。成军没这么做,他找了个没人走的路子,还走出了自己的东西,这就是创新。”

    他看向许成军,眼神温和又坚定:“往后继续往下做,题跋里还有很多可挖的,现在几乎没人研究,你可以试试。学术这条路,不怕慢,就怕停,只要你一直往下挖,总能挖出东西来。”

    这话不仅是对许成军说的,更是对台下的研究生们说的。

    陈尚君、黄付然等人听得频频点头,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写着“关注女性题跋”。

    其他研究生也若有所思,显然被老人的话点醒了。

    研讨会结束时,夕阳已经西斜,透过窗户照在会议室里,给每个人的脸上都镀了层暖光。

    朱冬润走在最后,路过许成军身边时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好好做,别辜负了你的天赋。”

    许成军点点头,看着老人的背影,又看向手里被圈改得密密麻麻的论文。

    心里激荡的情绪不断翻腾。

    这不仅是一场研讨会,更是一场学术传承。

    从朱冬润到章培横,再到他们这些年轻学生,一代又一代人,就是这样在讨论里、在期许里,把古典文学的薪火传下去的。

    新时代的文以载道如何走?

    开学以来,他事多如麻,看似扯不出头绪,但其实按部就班。

    学术上,宋代文学研究是在复旦的立身之本,仍处于文献研究和小成果产出阶段,需要持续进行。

    古典文学现代转化,依托古典文学研究和自身写作素材,也是稳步推进,需要持之以恒,才能步步生莲。

    写作上,一本《红绸》一本《希望》各具特色,只待在文坛上扩展影响力,其他诸如散文、诗歌、短篇一直在产出,文学版图不断扩大。

    至于浪潮,现阶段他还是重要的参与者,慢慢的步入正轨,他就会到幕后,做决策者而非执行者,但是眼下,他还是需要在每一个环节把关的。

    其他的想法也在逐渐落实。

    事多么?

    真多!

    但没事,作为卷王,他行。

   &n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我的时代1979!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wodeshidai19790/read/97/197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