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sp; “我们打算九月底出创刊号,看了你那篇之后,我和苏中同志商量着,想把你的这部长篇,放在创刊号的头条,作为主打作品推出。”
许成军这就来了兴趣了。
说实话,他一开始从来没考虑过《清明》这杂志,哪怕《安徽文学》都要比《清明》排位靠前的多。
毕竟有老周在嘛!
《人民文学》没机会的话。
《收获》不香么?
其他“四大名旦”不香么?
但是创刊号的话,那就不一样了。
首发曝光啊!
要知道,1979年文学传播的核心载体仍是纸质期刊,且全国性文学刊物数量有限,只有《人民文学》《收获》《十月》等不足 10种。
《清明》作为新创刊的大型双月刊,创刊号的稀缺性和话题性,能让作品传播优势拉满!
而且,创刊号会被全国各级图书馆、文学研究机构、作协系统优先收藏,成为“新时期文学史料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作品也随之具备长期存档价值。
简单来说,这是“名垂青史”的机会!
要知道。
1979年影视行业也在复苏,电影制片厂会主动关注文学期刊的“重头作品”,尤其是创刊号这类集中优质内容的刊物。
历史上,1979年《清明》创刊号推出了丁灵的《在严寒的日子里》、陈邓科与肖玛的《破壁记》和鲁燕周的《天云山传奇》等作品。
让名家借势巩固地位,中生代一战成名。
《天云山传奇》能被上影厂选中改编,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其在创刊号引发的“现象级讨论”,让作品提前具备观众基础。
当然,某种意义上,作品和创刊号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双赢。
创刊号对于许成军的诱惑力还是很大的。
苏中这时也缓过了那股扭捏劲儿,拎起了他那大烟斗:“这刊物是文联今年的重点项目,
抽调的都是《安徽文学》的骨干编辑,排版、印刷都是按最高规格来的。创刊号能不能立住脚,就看头篇能不能镇住场子。”
“这事啊,想来想去找你是最合适的。”
抽《安徽文学》的骨干?
难怪他周明看陈邓科不爽,你抽他周明的兵?
就周明那性子能不给你上眼药?
“苏老,我这篇合适么,放在创刊号上调子会不会太高?”
“你的《撕不碎的红绸》,写的是咱安徽子弟的三线情、战友情,有血有肉,又有思想深度,再合适不过。”
这其实也涉及另外一桩好处,
作为这一时期创刊的刊物。
《清明》创刊号的作品选择本身就带有“呼应时代”的战略意图,在其上发表的作品,也自然也将成为时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