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协和文联不是一会事。
文联的雏形可追溯至1949年7月成立的“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”(简称“第一次文代会”),这次大会标志着全国文艺工作者在d的领导下实现了空前团结。
1979年,只有中苏有文联,后来多了个古巴。
很多人在提到文联和作协的时候会有一个错误的认知。
认为文联和作协是两个相互并列的组织。
实际上,文联不是作家组织。
文联全称文学艺术界联合会,核心定位是“文艺界的联合组织”,而非单一艺术门类的专业协会。
一般设有成员单位如戏剧家、文艺理论家、音乐家、书法家、摄影家13个专业协会,作协是其中之一。
但是由于文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,在我国,文联和作协的地位基本是平行的,而且文联主席都是作协主席兼任的。
还是那句话,你可以不混圈子,但是不能没有圈子。
尤其是在我们国家的作家圈子。
许成军在诧异了那么两三秒之后,就接受了陈邓科所代表的作协邀请。
从中篇《谷仓》到短篇《试衣镜》再到最后的长篇《撕不碎的红绸》。
许成军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基础都在安徽。
因此,他天然的带着安徽作家的身份铭牌。
在许成军答应后,苏中罕见的扭捏了起来。
许成军纳罕起来:这是咋了?
陈邓科在旁边推了推他。
“咳咳,成军,是这样的,邓科同志和我其实有个不情之请。”
话说一半,苏中老脸一红,这老头平生性子最倔,不大会求人。
还是陈邓科看不过眼,接过话茬。
“成军同志,是这样的。”
陈邓科清了清嗓子,语气比刚才更郑重了几分:“省文联最近在筹备一份新刊物,叫《清明》,我是杂志主编,想向你邀稿。”
邀稿?
许成军眨了眨眼,《清明》他知道,在国内这也算是顶级刊物了。
《清明》于 1979年创刊,是由安徽文联主管、主办的大型文学双月刊,刊名由茅盾题写。
文学杂志的地位不好评论。
但是,在排除掉《人民文学》和“四大名旦”后,《清明》基本是第一梯队的。
甚至可以与“四大名单”相对低一些的《花城》《当代》媲美,略高于河北作协主办《长城》。
大概就是:“名旦”之下我无敌,“名旦”之上一换一?
“《清明》?”
“对,就是《清明》,现在省内声势很大。”
&n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