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(3)解读恶寒发热,阴阳平衡是关键 (1/2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一 ↓

?原文:问曰: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,何?

?在中医理论中,对于病症的描述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人体生理病理的洞察。“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”,这一描述形象地刻画了某种疾病状态下,患者先感到寒冷颤抖(洒淅恶寒),随后又出现发热的症状。

?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与外感风寒邪气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在中医理论中,人体正气是维持生命活动、抵御外邪侵袭的重要力量,而外界的风寒邪气则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当人体正气不足,或者外界的风寒邪气过于强盛,侵犯到人体肌表时,首先会导致肌表的卫气失和。卫气失和,就意味着人体的防御系统出现了漏洞,风寒邪气得以趁虚而入。

那我说一下什么是卫气。卫气在它属于人体正气的一部分,具有防御外邪、温煦机体、调节腠理(皮肤、肌肉的纹理及孔隙)开阖等多种功能。

?从防御外邪的角度来看,卫气就像是人体的“边防军”,它巡行于人体的肌表,时刻警惕着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的侵袭。一旦有邪气试图侵犯人体,卫气就会立即行动起来,与之进行斗争,从而保护人体不受伤害。

?同时,卫气还具有温煦机体的作用。它像是一股暖流,不断地在人体内循环流动,为人体提供温暖,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。在寒冷的天气里,卫气的这种作用尤为明显,它能够帮助人体抵御严寒,保持身体的舒适。

?此外,卫气还能够调节腠理的开阖。腠理是人体皮肤、肌肉的纹理及孔隙,它们是人体的“门户”,控制着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。卫气通过调节腠理的开阖,可以控制人体汗液的排泄和外界邪气的入侵,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)

?此时,人体的毛孔会闭塞,以防止邪气进一步深入。但与此同时,正气与邪气也会在体表进行交争。这种交争表现为恶寒、寒战等症状,是人体正气在努力抵御外邪侵袭的表现。

?随着正气逐渐积聚力量,开始驱邪外出,正邪交争的程度会进一步加剧。这时,人体就会出现发热的现象。发热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的反映,也是驱邪外出的重要过程。通过发热,人体可以加速新陈代谢,提高免疫力,从而更有效地抵御外邪的侵袭。

?当然,在中医看来,这一过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。它与人体的整体状况、脏腑功能、气血运行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因此,在治疗外感风寒邪气所致的疾病时,中医通常会采用调和营卫、解表散寒等方法,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畅,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

?解表散寒:是中医治疗外感风寒病邪的一种重要方法。在中医理论中,外感风寒是导致感冒、咳嗽等常见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当人体正气不足,或外界风寒邪气过于强盛时,就会侵犯人体肌表,导致卫气失和,毛孔闭塞,正气与邪气在体表交争,表现为恶寒、发热、头痛、身痛、鼻塞、流涕等症状。

?解表散寒的方法,主要是通过发散人体肌表的邪气,恢复卫气的正常功能,使毛孔开阖有度,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常用的解表散寒药物,如麻黄、桂枝、生姜、紫苏等,都具有发散风寒、温通经络的作用。这些药物可以通过煎煮后内服,或者制成外用的药膏、洗剂等,直接作用于人体肌表,帮助驱散风寒邪气。

?除了药物治疗外,中医还强调通过调整饮食、作息等方式来辅助治疗。例如,在饮食上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,如生姜、大葱、羊肉等,以助阳气升发,驱散体内寒气。同时,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,避免熬夜、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,也有助于提高人体的正气,增强抵抗力。

?需要注意的是,解表散寒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感冒。如果感冒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,或者伴有高热、口渴、咽痛等症状时,就不宜使用解表散寒的方法,而应该采用清热解表等相应的治疗方法。

?答曰:阴脉不足,阳往从之;阳脉不足,阴往乘之。

?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理论,是对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状态的一种形象描述。在中医理论中,阴阳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动力,二者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约,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。

?“阴脉不足,阳往从之”。当人体阴液(如血液、津液等)不足时,就意味着阴的方面出现了亏虚。而阳气,作为一种具有温热、推动等作用的生命能量,原本应与阴液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。当阴液不足时,阳气就会失去原有的制约,变得相对偏盛。

?这种偏盛的阳气,为了寻求新的平衡,会趋向于阴脉。阴脉,主要指的是血脉中运行阴液的通道。当阳气趋向于阴脉时,就会导致阴脉中的阴液更加不足,而阳气则更加偏盛。

?在这种情况下,人体就会表现出一些阳盛阴虚的症状。比如口渴,这是因为阴液不足,无法滋润口腔和咽喉;烦躁,这是因为阳气偏盛,使得人体内部处于一种亢进的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renrendunengdudongshanghanlun/read/79/30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