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(2)脉诊新解:如何辨别阳结与阴结?详解症状与周期
原文:问曰:脉有阳结阴结者,何以别之?
在中医理论中,“脉有阳结阴结”的说法,源自于对脉象的细致分辨与理解。阳结与阴结,是中医脉诊中用来描述脉象特征的一种分类方法,它们主要反映了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以及病邪的性质。
首先,我们需要明确“阳结”与“阴结”的基本概念:
“阳结脉”:阳结脉确实反映了阳气郁结的状态,其脉象紧束、有力,甚至带有洪大之象,宛如夏日炎炎下的热浪滚滚,充满了力量与紧绷感。
阳结脉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人体阳气过盛,或者阳气运行受阻,无法顺畅流通。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,如体内热邪炽盛,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焰,不断煎熬着体内的津液与气血;又如气机郁滞,仿佛道路被巨石阻挡,车辆无法顺畅通行,导致阳气积聚于一处,形成郁结。
阳结脉的临床意义在于,它提示我们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某种不平衡或病理状态。例如,热邪炽盛可能导致高热、口渴、便秘等症状;气机郁滞则可能引发胸胁胀痛、情志抑郁等问题。
阴结脉:描述的是脉象中阴气凝结的状态。其脉象表现为沉迟、细涩,甚至难以触及,宛如冬日里冻结的河流,失去了往日的流畅与活力。
阴结脉象的出现,往往反映了人体阴气过盛,或者阳气不足,无法推动阴液的正常运行。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,其中体内寒邪凝滞和气血亏虚是两个重要的方面。
体内寒邪凝滞,就如同寒冬腊月中的冰块,会阻塞气血的流通,导致阴气凝结于脉中。这种情况下,脉象会显得沉迟而细涩,反映出机体受寒邪侵袭后的病理变化。
另一方面,气血亏虚也可能导致阴结脉象的出现。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,当它们亏虚时,机体的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,阳气无法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,阴液因此凝结于脉中。这种情况下,脉象同样会显得细涩而难以触及。
阴结脉象的临床意义在于,它提示我们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某种不平衡或病理状态。例如,体内寒邪凝滞可能导致畏寒肢冷、腹痛腹泻等症状;气血亏虚则可能引发头晕乏力、面色苍白等问题。
那么,如何区别阳结与阴结呢?
1.脉象特征:如前所述,阳结脉象紧束有力,而阴结脉象沉迟细涩。通过仔细触摸和感受脉象的搏动特点,可以初步判断其属于阳结还是阴结。
2.伴随症状:阳结脉象往往伴随着体内热象,如发热、口渴、舌红苔黄等症状;而阴结脉象则可能伴随着体内寒象,如畏寒、肢冷、舌淡苔白等症状。结合患者的整体症状表现,可以进一步辅助判断脉象的阴阳属性。
3.病因病机: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机也是判断脉象阴阳属性的重要依据。例如,患者若因情志不畅、气机郁滞而导致阳气郁结,则脉象多为阳结;若因阳气不足、阴寒内盛而导致阴气凝结,则脉象多为阴结。
综上所述,通过仔细触摸脉象特征、观察患者伴随症状以及了解病因病机等方面,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脉象的阴阳属性,从而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。
原文:答曰:其脉浮而数,能食,不大便者,此为实,名曰阳结也,期十六日当剧。
在中医理论中,脉象与病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,它们如同自然界的万物,相互依存、相互影响。“其脉浮而数,能食,不大便者,此为实,名曰阳结也,期十六日当剧”,是中医古籍中对阳结病症的一种描述。
我们来解析一下这段描述中的脉象和症状:“脉浮而数”,指的是脉象浮在皮肤表面,且跳动较快。在中医中,浮脉通常表示病邪在表,而数脉则可能意味着体内有热邪或病邪活动较为剧烈。“能食”,指的是患者的食欲仍然较好,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的正气尚足,能够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。“不大便者”,则是指患者存在便秘的症状,这通常与体内津液不足、肠道热结或气机不畅等因素有关。
“此为实,名曰阳结也”。在这里,“实”指的是体内病邪充实、正气不虚的病理状态;“阳结”则是指病邪郁结于阳分,即体表或上半身的病理状态。阳结病症通常与热邪、燥邪或气机不畅等因素有关,其症状可能包括发热、口渴、便秘、烦躁等。
“期十六日当剧”,是中医古籍中常见的一种预后判断。它指的是在发病后的第十六天左右,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加剧。这种判断并非绝对准确,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对疾病发展规律的观察和认识。
对于阳结病症的治疗,中医通常采用清热润燥、行气通便的方法。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、作息和情绪等方面,结合适当的药物治疗,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气、祛除病邪,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。
当然,中医的治疗理念是“辨证施治”,即根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