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 /> “琦,愿以江夏太守之名,拜请孔明先生,总领江夏郡一切内政事务,署理民生、农桑、赋税、仓廪、教化!府库财帛、官吏考绩,皆由先生统筹决断!”
“还望先生万勿推辞,助琦稳住根基,救此一方百姓,共图大业!”
徐庶在一旁听得,眼中赞赏之色更浓。
刘琦此举,可谓恰到好处,既给予了诸葛亮极大的尊重和舞台,又明确了权力架构,徐庶负责军谋,诸葛亮负责内政,相得益彰。
诸葛亮闻言,羽扇轻摇的动作微微一顿,眼眸中闪过一丝真正的讶异,随即化为深深的动容。
诸葛亮看得出,刘琦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真正理解并决心践行他所提出的战略,并且如此果断地授予他这般重任,这份知遇和信任,远超预期。
于是诸葛亮不再谦辞,整了整衣冠,面色肃然,对着刘琦躬身一揖,郑重应道:“亮,一介布衣,蒙主公不弃,委以如此重任,敢不竭尽驽钝,以报主公知遇之恩?愿助主公,抚慰江夏,积蓄钱粮,稳固根本!”
随着诸葛亮这一拜,至此,与刘琦君臣名分彻底定下。
刘琦望着诸葛亮躬身应下的身影,只觉心口那块悬了许久的石头终于落地。
刘琦上前一步扶起诸葛亮,声音里满是振奋:“有先生相助,江夏定能稳固,这天下,我们亦能争上一争!”
而就在刘琦满心欢喜三顾茅庐招揽到诸葛亮时。
而此刻的襄阳城,蔡府正厅内烛火摇曳,浓重的阴影裹着低低的密语,与刘琦意气风发判若两重天。
厅堂内虽设宴席,却无丝竹管弦之乐,且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。
几名青衣仆役低眉顺眼,屏息静气地穿梭其间,为席上的主人与宾客小心翼翼地斟满醇酒,随即又迅速退至阴影处,恨不得将自己隐没在廊柱之后。
蔡瑁身着玄色锦袍,指节重重叩击着案上的竹简,那竹简上正是刘表亲笔所书。
令其从荆州军卒中调拨五千精锐,随刘琦赴江夏就任。
“嘭!”
蔡瑁之弟蔡和终究耐不住这死寂,将手中酒觥狠狠顿在案上,美酒溅出也浑然不顾。
“大哥!这刘琦真是好手段,竟能从明公那里讨到江夏太守之位,还要走五千精锐!”
“想他往日那副懦弱无能的模样,莫非都是装出来糊弄我等的不成?”
坐在蔡和对面的是刘表外甥张允,他虽未如蔡和般失态,但紧握酒杯的发白指节同样暴露了内心的不平静。
张允深吸一口气,沉声道:“德珪兄,此事确实出乎意料,长公子此番不仅得了名分,更握有实兵。”
“江夏虽危,亦是机会,若真让他在江夏站稳脚跟……凭借太守之权与数千精锐,再加之若侥幸击退孙策,其势恐非昔日偏院公子可比矣,我等不可不防。”
蔡瑁闻言,阴沉着脸扫向堂下的蔡和,语气中夹杂着不满:“主公亲笔令,调五千精锐随刘琦赴江夏——这是主公的意思,汝等要我抗乎?”
蔡和自然是不敢违抗刘表的命令,嗫嚅着道:“小弟并非敢抗主公之命,只是……只是让刘琦得了这五千精锐,日后再掌控江夏,怕是要与二公子争位啊!”
&n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