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定。”
“北伐乃持久之事,欲速则不达。唯有根基稳固,循序渐进,方有望克竟全功,中兴汉室!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,愿将军深思。”
诸葛亮这一番基于刘琦改造后的“新隆中对”,彻底摒弃了历史上因为刘备根据不足,时间不足而定制出那种“天下有变则分兵奇袭”的冒险策略,转而改为很符合诸葛亮性格的内政建设、根基巩固、步步为营、多路稳步推进的战略。
而刘琦却听得目瞪口呆,手中的茶碗差点失手滑落。
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!
这九个字如同九道惊雷,接连劈在刘琦的脑海深处,震得刘琦耳畔嗡嗡作响,心中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!
刘琦瞪大了眼睛,死死盯着眼前羽扇纶巾、一副世外高人模样的诸葛亮,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在疯狂回荡:
“卧槽!”
“这…这剧本不对啊!这分明是朱升献给朱八八的九字方针啊!”
“怎么提前一千多年从你诸葛亮嘴里蹦出来了?!”
“难道…难道你孔明先生也是穿越过来的老乡?”
“不对不对…这气质这谈吐,分明是原装正品的卧龙…可这战略思想…也太超前了吧?!’
刘琦现在只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猛烈冲击,一时之间竟有些恍惚,分不清这到底是汉末还是元末。
而眼前的诸葛亮在刘琦眼中仿佛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,让刘琦心生无限敬畏的同时,又掺杂着一丝荒诞离奇的亲切感。
‘还是说…这就是顶级谋士的恐怖之处?其战略眼光已经超越了时代,直指本质?无论哪个时代,崛起于微末、积攒实力、最终北伐定鼎天下的核心逻辑,都是相通的?’
刘琦艰难地咽了口唾沫,努力消化着这巨大的信息量和震撼。
等刘琦再次看向诸葛亮那深邃平静的眼眸,里面闪烁着的是洞察世事的智慧光芒,绝非戏谑或试探。
刘琦瞬间明白了,这不是巧合,更不是穿越,这是诸葛亮基于当前天下大势和刘琦自身处境,提出的最务实、最稳健、也最具远见的根本大计!
而一旁的徐庶听得眼中精光闪闪,忍不住击节赞叹:“妙!妙啊!孔明此论,根基扎实,谋划深远,步步为营,真乃王佐之定国方略!”
“如此,主公基业可立于不败之地,而后图进取!庶远不及也!”
刘琦也从巨大的震惊中回过神来,强行压下心中那“诸葛亮莫非是朱升转世?”的荒谬吐槽,脸上露出无比叹服和激动的神色。
刘琦深吸一口气,压下狂跳的心脏,对着诸葛亮,深深一揖到底,声音因有些激动而略带颤抖:“先生之言,真乃金玉良言,字字珠玑!如此九字方针,三路稳步北伐之策,非深谋远虑、洞悉天时地利人心者不能道出!”
“令琦茅塞顿开,如拨云雾而睹青天!琦只恨得遇先生太晚!”
刘琦直起身,目光扫过一旁的徐庶,然后回到诸葛亮身上,语气坚定:
“今江夏未定,百废待兴,内政民生尤为重中之重,乃‘高筑墙、广积粮’之根基!”
“琦虽得父命暂领太守,然才疏学浅,恐负重任,今得遇先生,实乃天幸!”
<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