嘴角咧了咧:“我们的资金是长周期,稳定三五年不是问题,不过公司员工工资,民工工资,都是刚性,材料商、设备、燃油嘛,50%到70%的成本线是刚性,至于利润,要等我们结算。”
说实话,他要能做到这一点,已经是绝对的业界良心了,保持这样的付款两三年以后,他就是喊一声纯垫资,都有大把的材料设备商贴过来跟着干。
现在江北胖东来总店的修建就是实例,前期几千万顺当付下去,后面的垫资自有人愿意跟。
工程这个行业,进来的时候都想着按期付款,后来想着拖两年只要拿到全款也行,再后来想的都是回本,到了最后,想着这老板别他妈跑了就行,我好歹跟下面还有个交代。
人与人之间的寄望都很低。
谁真能带着大家长久地挣钱,那就是“公若不弃,我愿叫一声干爹”。
土建行业的金融思维除了融资,还有声望。
陈学兵的想法很简单:先从自己有把握结款的地方入手,只要上面付得快,他的出项顺利,很快就能积累起行业声望。
在这个行业,别人觉得你有多少钱,很重要,甚至超过了能融到的钱。
只要从自己手上付出去的钱,都会化为名声,实质性的说法就是“X老板X年X项目一口气付了X个亿,爽快得很”。
这样的名声带来的效应就是某项目只要到了筹建期,在当地一呼百应,连一些无理的要求都可尽量得到满足。
许老板就是把这招玩到了极致,他的供应商,不仅给他垫资,还特么几个亿几个亿给他入股。
他是大哥啊,说话有人信。
不信也没办法,生意做大了,别人吃不下这么多单子,出了门生意都得黄。
陈学兵自认为气质不弱,也能当个大哥。
所以基站土建这个添头即使不挣钱,但只要能肥了那些跟着自己的人,抢占行业体量,他也可以做。
“这一年的时间,就一个目标:利用有限的钱,做最大的资源整合。”
陈学兵一句话,毕亚雄也就明白了。
“那没问题,基站可以做。”
毕亚雄之前做事是技术导向,但民间项目的操作他也很清楚,明白过来陈学兵的思维,心里暗道不愧是金融领军人物,这么一年干下来,规模不大都难。
不过规模上去了,能不能挣钱,他就不知道了。毕竟现在的房地产政策是明一天暗一天,地价涨上去了又压下来,实在不好说。
土建虽然不涉及太多地价,但材料、设备、工人大家都在用,房地产一动,全线都在动。
陈学兵心里对走势自然是明晰的,看毕亚雄脸色有些阴晴不定,笑道:“投资趋势我来把握,资金流没问题,我找毕总,主要是四个方面:管理架构、打造队伍、技术培养、供应链整合,除了给你的资料,我跟你说件比较近的事情,我打算收购一家彭水的水泥厂,规划年产量上百万吨,如果你作为公司总裁,还要负责这家水泥厂的厂长招聘和销路,我这个人要求比较高,你找来的人要让我看的上眼,否则我会怀疑你的水平。”
“水泥厂厂长好招。”毕亚雄倒没表示太多压力,葛洲坝这个地方走出去的人才多的是,招聘并不难。
只是对“总裁”这个称谓又皱了皱眉: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