续说道:“大家看这个生态补水口设计,不仅能调节下游胡杨林的生态用水,还能在汛期分流洪水,防止渠道淤塞——这正是部长强调的‘天人合一’治水理念!“一阵狂风卷着黄沙掠过会场,主席台的彩旗猎猎作响。林师长岿然不动,继续说道:“敌人亡我之心不死!昨夜的爆炸案再次证明,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!“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焦黑的铁皮,“这是敌特拉响的雷管残骸,同志们,大刘同志用身体挡住了爆炸冲击波,他的鲜血染红了这 127公里干渠!“
台下瞬间肃静,数百双眼睛紧紧盯着那块铁皮。
“但是敌人打错了算盘!“林师长突然振臂高呼,“我们的联防队已经在全线设立了 32个哨卡!
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,夹杂着维吾尔族老乡的“亚克西“欢呼声。林师长转身看向张志成,“接下来,请塔河营地副指挥长,技术总负责人,张志成同志汇报工程情况!”
站在主席台上,张志成黝黑的面庞刻满风霜,粗糙的双手紧握报告,目光如炬地扫视台下。他深吸一口气,声音洪亮而坚定:“尊敬的林师长、水利部部长、兵团司令员,各位领导、战友们!今天,我们在这片曾经荒芜的戈壁滩上,向党和人民汇报我们工程的阶段性胜利!“
声音微微颤抖,不是出于紧张,而是难以抑制的激动。
“同志们,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,年降水量仅有35毫米,蒸发量却高达2480毫米,是真正的‘滴水贵如油’。
停顿片刻,似是为了让这组数字深深印入每个人的脑海。
“当年,1300多名十八团指战员用坎土曼、铁锹、十字镐,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,挖出了这条66公里的引水渠。没有机械,他们肩挑背扛;没有住处,就挖地窝子。没有水喝,就用大车到几十里外驮水。台下年长的建设者们频频点头,眼中泛起泪光。他们中不少人正是当年那场“人定胜天“战斗的亲历者。张志成的声音低沉下来:“农一师工程大队的老沈班长曾告诉我,龙口段土质坚硬如铁,一镐下去只能凿出个白点。战士们手上磨出血泡,粗布鞋磨破了露出脚趾,却没人喊苦喊累。因为他们知道,这条渠关系着千万亩良田,关系着边疆各族群众的温饱!”
“去年春天,我们接到任务时,面临的困难不比当年小。“张志成话锋一转,开始详细汇报工程建设情况。“运输是第一道难关。“张志成回忆道,“大型机械设备根本进不来,我们只能靠人拉肩扛。记得运石灰石的时候遇上沙尘暴,在没膝的沙地里一走就是十几里路。“
讲到渠道挖掘时,张志成特意提到了维吾尔族老乡艾克拜江和阿米尔贡献:“是这两位阿达西教我们用红柳枝编成‘井’字形护坡,再糊上粘土,解决了沙质渠岸坍塌的难题。这种土办法比钢筋水泥还管用,成本却不到十分之一!这就是民族团结的力量,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。”
汇报接近尾声,张志成的声音越发铿锵有力:“同志们,这项工程的成功,归功于党的英明领导,归功于兵团‘不与民争利’的崇高精神,归功于每一位建设者的无私奉献!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双赢!”
最后,他举起右拳,带领全场高呼兵团精神:“热爱祖国!无私奉献!艰苦创业!开拓进取!“这十六个字在戈壁滩上久久回荡,如同新时代的进军号角。
张志成汇报结束后,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水利部部长起身与他紧紧握手。
林师长快步登上讲台,清脆的嗓音瞬间盖过了台下的声浪:“全体肃静!现在进行大会的下一项议程——水利部专家讲解节水灌溉技术!有请水利部陈工程师!”
陈工程师带着一股书卷气快步上台,摘下眼镜擦了擦,声音不高却透着股沉稳劲儿:“同志们,咱这节水灌溉技术,说白了就是要把每一滴水都用到刀刃上!在吐鲁番试点的时候,葡萄地里埋上指头粗细的滴水管,水直接输送到葡萄根儿旁,蒸发浪费少了九成!这技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