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师答]:是的,是要受果报,但是你要知道一句话:佛为法王,于法自在,就是说,他受果报他自在。而且我看《法华经》,妙境长老他解释,他说:佛为法王,于法自在。佛可以决定要不要受果报?他可以决定。他成佛以后,他过去的心中有很多的业力对不对?很多的业力,他也可以使令他得果报,也可以使令他不得果报。就是「我现在不想得果报」,他可以。他如果觉得这个时候的众生,因为我去得果报能够觉悟,他就得果报。得果报,他完全没有感受,阿罗汉都一切法不受,不要说佛,对不对?他能够决定这件事情,要不要现在得果报,他可以决定;
第二个他得果报的时候自在,差在这个地方,他无我、无我所,他的感受不会被外境的苦乐所影响,他的大乘涅盘,常乐我净。
就像佛陀受余报,佛陀过去生是一个婆罗门,有很多的弟子修行。那个时候饥荒,有一尊佛出世,有一个比丘去托钵。这个时候佛陀过去的婆罗门,就说:「你们这些比丘,应该去吃马麦的,那有资格去吃好的饮食」。他造了这个口业以后,后来成佛,就这个事件,就让他得果报,就吃马麦,吃马麦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?这个马麦倒入佛的钵里面,成甘露味,但是眼睛凡夫看是马麦,但是只要吃到佛的嘴巴里面,佛那个大乘涅盘的境界,入此人口,成甘露味,是这样子的。就是你眼睛看到佛陀吃马麦,但是佛无量无边的波罗蜜,他那个十八界跟马麦一接触的时候,就是甘露,佛是这种境界。佛陀的境界你要看看 《法华经》 跟 《华严经》,就知道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,不是我们凡夫的这种思想能够理解的。简单的讲,佛为法王,于法自在,他有自在力,不会被业力所系缚,他过去有无量无边的业力,但是这个业力不能系缚他,不可以的。并不是说业力会断灭,他也可以到三恶道去,但是到三恶道去,那个刀山油锅对他来说他有自在力,这个是佛的境界,我们是没有自在力,所以我们应该求生阿弥陀佛国是对的。
好,这个道理我们必须了解,就是说,这个宇宙人生有一个是「恒」,一个是「转」。我讲一个偈颂,大家去思惟一下,佛法是要思惟,这个慈航老法师他讲一句话,对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。他怎么说呢?慈航法师说:
法性本来空寂,
因果丝毫不爽;
因果丝毫不爽,
法性本来空寂。
这两句话你把它放在一起看, 就是 「法性本来空寂」 ,而 「因果丝毫不爽」 ,一切法是自性空, 但是因缘界不断的显现, 虽然因缘不断的显现,但自性还是毕竟空。就是从「法性本来空寂」的角度来说,这一切法是转的,这个转的意思,就是这一切法是毕竟空,没有一个法是不会转变的,不可能,法性本来空寂就是转,因果丝毫不爽就是恒。你可以说,「法性本来空寂」而「因果丝毫不爽」,虽然「因果丝毫不爽」而「法性也本来空寂」,你把这两句话重复的思惟,你就能够看到诸法的真实相。
好,那我们再看讲义,我们看讲义第三十九面。
三十九面是说「约佛**,从凡夫地,乃至佛果,所有诸法,皆不出因果之外。」这个是从佛法的角度,来看十法界的因果法则,就是一个恒转如暴流。
我们再看约世间法,就是依儒家的思想,「约世**,何不独然。」就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,他也是强调因果。
「故孔子之赞周易也,最初即曰:『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』」孔子他的思想也不是一种断灭见,也不是自然有。怎么知道呢?因为孔子他在赞,这个赞就是赞美,用文辞来赞美,赞美什么呢?就是赞美《易经》。赞美《易经》的在刚开始就讲出一句话说:「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」可以看的出来孔子的思想,也是讲一切法有因缘的,有一个轨则的,不是一切法自然有的。怎么说呢?就是「积善之家」,这个家庭里面经常行善的人,他以后的果报「必有余庆」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