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慢这个佛号在心中,经过你专一的安住、相续安住以后,它在你心中就能够产生一种强大的等流势力了。强大等流势力,你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,你能够转念念佛,有这个好处。
我们讲一个比喻说,一个人没有房子住,一个流浪汉。一个流浪汉有什么苦恼呢?那个地方又刮风下雨,到了山上住,又有毒蛇的危险,有种种的野兽的干扰,完全没有依止处。我们念佛念到有功夫以后不同!就是你有一间房子住,太阳大你也不怕;下雨的时候你也不怕,你内心当中有一个住处,你心安,大家的环境差一点,无所谓。为什么呢?你心中有一个法宝,能够安住你自己,能够有一个安心法门,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境界。就是你修行要能够得到自在,你只是向外修福是不对的!外面的修福给那一点福报,但是你要离苦得乐,这个还差的很远。所以 「不随所转」的根本,是你内心当中要有一个依止处,你面对境界的时候能够转念念佛,就是转变你那一念躁动的心,使令它依止佛号而住,能有这种力量,这样子的时候,外面的纠缠,就是当下就是摆脱。
下面讲一个譬喻。
「如镜照像,像来不拒,像去不留。」就是好像一个镜子来照像状。这个镜子就是譬喻我们这一念心,我们这一念心能够显现种种的境界,我们分别心能够显出善的境界、恶的境界,「像来不拒,像去不留」,「像来」的时候也不拒绝,但是无住;「像」离开的时候也是无住,内心当中不为妄境所转,内心当中有一个依止处。
这个是讲到我们在面对俗务纠缠的时候,我们应该要用的方法,就是你要「不随所转」。
二、「若不知此义,纵令屏除俗务,一无事事,仍然皆散妄心,纠缠坚固,不能洒脱。」
假设我们今天修行,不知道这种道理,纵使你屏除俗务,一无事事。好,你说这件事情,你把一切的罪过都归咎于别人,说:你为什么起烦恼呢?我为什么起烦恼,是因为他讲一句话来触恼我!我为什么起烦恼,因为这个环境不适合我。假设我们今天把所有的罪过都归咎于他人,你到最后你就一个人住,一个人住的时候,「仍然皆散妄心,纠缠坚固,不能洒脱。」因为你内在的烦恼在干扰你,你不知道,你看到的境界都是不如意,你一个人住,内心的烦恼还是不放过你,你还是「纠缠坚固,不能洒脱」,问题在这个地方。
我们要看看大乘经典,你会看到一个观念。就是说,佛陀在教菩萨修行,佛陀是要菩萨转变自己的心,而不是转变外境。
你看《金刚经》很明显,须菩提尊者说:「菩萨摩诃萨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就是一个凡夫菩萨发了菩提心,想要自利利他,但是这个菩萨是有烦恼、有执着,怎么办呢?云何应住,云何降伏其心,我的心不安,应该怎么办呢?我们看佛陀的《金刚经》开示,佛陀没有一句话,说要你去改变外在的环境,去改变别人,佛陀没有这句话,佛陀告诉我们:你应该依你的这一念心,怎么来修习「空观」,修习种种的法门,来安住这一念心。
其实不但《金刚经》,你看看所有的《大正藏》,佛陀没有一句话,说要你去改变别人,没有这种话,因为问题不在那个地方。
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清楚,就是苦恼生起的根源,在我们的「分别心」,假设你的内心不回光返照,你一直向外,永远没有解脱的时候,不可能!
所以讲你纵然「屏除俗务,一无事事,仍然皆散妄心,纠缠坚固,不能洒脱」。
这个地方是要注意的,应该把这个苦恼的根源找出来,就是一切业障海,皆由妄想生,应该是从自己的内在的妄想去对治,这个才是根源。
三、印祖最后的结劝, 「学道之人」 就是我们学习佛道的人。「必须素位而行,尽己之分。」
我们应该「素」,什么叫素呢?「素」者,在也,现在的在。就是你就在现在的阶位修行。这句话「素位而行」,本来是出自于儒家的中庸,中庸说:素富贵,行乎富贵;素贫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