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止的菩提心,只是自私自利的把所有功德占为己有,这种二乘自利之见,虽修妙行,你虽然很努力的积功累德,也执持名号,但是感果卑劣,你的果报就比不上那个为众生回向来的殊胜,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。我们净土的行人,有时候对回向不是很重视,念佛念得很勤,修福报也修得很勤,但是很少会想到普遍为一切众生回向,很少想到。但是印祖说,假设你不回向,虽修妙行,感果卑劣。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,所以我们应该要选一个殊胜的回向文, 把功德做完以后回向,这个需要的。回向于自身的业障消除、福慧增长;临终的蒙佛接引、往生西方;乃至于普及一切众生,这个是很重要的。这个是我们在静中修,经过了正修,乃至于对治以后,最后一个,功德的处理,这样子就是一个圆满的修持的次第了。
好我们再看下一科, 戊二、 历缘对境修。
这一科的大意是说,前面的修行是针对静中修,就是我们把一些事情放下,找一个寂静处,在大殿里面的一个定课,在没有境缘干扰的情况,一个修行的方法。这一科是说,我们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事情,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外缘,有一些境界的,在这种情况之下,应该怎么办呢?应该怎么修行呢?这也应该要修行,我们看印祖的开示,大家请合掌。
戊二、历缘对境修
【所言俗务纠缠,无法摆脱者,正当纠缠时,但能不随所转,则即纠缠便是摆脱。如镜照像,像来不拒,像去不留。若不知此义,纵令屏除俗务,一无事事,仍然皆散妄心,纠缠坚固,不能洒脱。学道之人,必须素位而行,尽己之分。如是,则终日俗务纠缠,终日消遥物外。所谓「一心无住,万境俱闲,六尘不恶,还同正觉者」,此之谓也。】
—复徐彦如、轶如二居士书 —
好,我们加以说明。
一、「所言俗务纠缠,无法摆脱者」。
我们会在这个世间上投胎,这件事情是有它的业力,背后有它的业力,就是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业力,这个业力所创造出来的因缘,就是「俗务纠缠」。其实这个是我们业力的纠缠,有些事情你不做还是不行的,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。这件事情是该你做的,你就跑不掉,纠缠我们的内心,使令我们无法摆脱,是的!这个众生的世界就是这样子的,万般皆是业,半点不由人,那怎么办呢?「正当纠缠时,但能不随所转,则即纠缠便是摆脱。」我们在俗务纠缠的时候,内心当中不安,的确是不安。在这个不安当中「但能不随所转,则即纠缠便是摆脱」。
不随所转,不随妄境所转,这个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。我们刚开始学佛,只是对佛法一个信心。由这个信心,我们愿意去断恶、修善,断除一切身口的恶业,我们也愿意去修习种种的善法,布施、持戒的善法。这个时候,完全是一种信心的支持而已,当然多一点惭愧,但是我们内心的烦恼是原封不动的,一点都没有改变。
换句话说我们刚刚学佛,我们这一念攀缘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我们的心被这个风,境界风一吹,也是东倒西歪的。别人赞叹我们,我们就欢喜;别人毁谤我们,我们内心就痛苦,一点都做不了主,就是这种境界,一点都没有念力,心中一点法宝都没有,还是随顺过去的烦恼而转的。我们有时候会再进一步,学佛久了以后,慢慢看到这个佛法道理,「一切业障海,皆由妄想生」,这个苦恼的境界,是我们的分别心生起的,所以我们会下定决心,来对治我们这一念分别心。
站在净土的角度来说,就是:深信切愿,执持名号。
你思惟这一切妄想过患,这一切的苦恼,都是妄想创造出来的。怎么知道呢?譬如说,你看富贵人家也是很苦恼,心里的负担,那种负担是超过那些平常人,那个心是不安的。贫穷是苦恼,富贵也是苦恼。换句话说,外在境界的丰富,是不能改变我们内心的痛苦,不可以!你一定要扣着烦恼去对治,否则你再大的福报,你的苦恼是依旧的,是依然的。
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,应该先抉择一个根本法宝,就是佛号,你就不能念,要他念;不能专,要他专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