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平等舍
第一个是平等舍。观察一切法自性空的。就是说我们人跟人之间相处,这个生命的创造者就是因缘。过去的业力,我过去跟他因缘好一点,我看到他就欢喜,你说为什么?我讲不出个道理出来,但是看到他就欢喜,他对我有一点点不合理的事情,而我能够包容。有些人,这两个人一接触,你看我不顺眼、我看你不顺眼,稍微有一点点微细的动作,那就是起烦恼,这过去结恶因缘。那怎么办呢,平等舍,就是你观察这个怨家跟亲属都不决定的。他现在是你的亲属,但是这件事也不决定的,很快就会变成怨家,有时候一句话不合,就变成怨家了。今生是你的亲属可能上辈子是怨家;今生是怨家,也可能上辈子是亲属,我们这个生命的舞台,它是不断变化的,就是这个怨家跟亲属都不决定,怨家能够变为亲属,亲属也会变为怨家。你第一个要做这样子的观想,把你对怨家跟亲属的定义给破坏掉,没有这回事情,这件事情没有自性,没有一个真实的冤家,也没有一个真实的亲属,事情都是可以创造的,只要你内心肯努力,恶因缘一定能够变为善的因缘, 这是平等舍。你一定要有信心,你后面才能修的起来。你透过平等舍心以后,把你对这个怨家的这种执着给破坏掉。破坏掉以后怎么办呢?
(二)悦意慈
修「悦意慈」。就是我们慈悲心要生起来,你一定要跟他有好的关系。怎么办呢?就是知母、念恩、报恩。你观察这个众生,你在生死轮回当中,我也在生死轮回当中,我们两个在这一期生命会相遇,这件事情不是小因缘,无量无边的众生,有天、人、阿修罗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得到人身又能够在同一个地球,又能够在同一个地方,这件事情不是今生才有的因缘,过去生生生世世都是有因缘的。这个生生世世有因缘,你决定有一生是做过我的母亲,知母,你如此的了知,这些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。
「做我的母亲」,她是怎么回事呢?他对我是很照顾的,她要是剩下一口饭,会把她的饭给我吃的,她用所有一切的资具来照顾我、养育我,我们忆念这个人对我有太大的恩德了。那怎么办呢?报恩,我应该要用这一生,报答她过去曾经对我的恩。怎么报答呢?我要报答她唯一的就是慈跟悲,她身心有痛苦,我应该为她拔除;她身心没有快乐,我应该给她快乐。当然给她快乐,不是给她五欲乐,给她三昧乐,还有佛法乐、寂静乐,告诉她怎么样修行,怎么样离苦得乐的办法。这个悦意就是去创造你跟他的一个好的因缘,透过我们的思惟,观察这个人过去曾经是我的母亲,对我有恩,所以我应该要报答他,就是先建立一个好的因缘,你对他这个好因缘,你才有可能对他拔苦与乐。
所以这个慈悲观就是两个内容:一个是平等舍;一个是悦意慈。 不过这件事情是这样子,你修慈悲观的次第,可以先找因缘比较好的修,你那个慈悲心很容易就能够生起来。然后你再找中庸的,你跟他没有好因缘,但是也没有坏因缘,你再对他修慈悲观,知母、念恩、报恩,慈心、悲心。然后你再面对你的怨家,对他修慈悲观,这是三个次第,这个就是对治瞋恨心。
我们在戒律里面,小乘的戒法,它的重点在治贪,很明显的,佛陀在声闻戒里面,对于一个比丘他的资具,你的钵要几个,你的衣服要怎么处理、你对女众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,非常严格的限制。但是在菩萨戒,它是非常注意瞋恨心,佛陀在菩萨戒里面,诃责菩萨的瞋恨心,诃责的非常厉害,这个十波罗夷里面,有几条就跟瞋有关系。你看到众生起瞋恨心,在菩萨戒里面都结很重的罪。他曾经对你不起,但是他向你忏悔了,你瞋心不受悔是菩萨波罗夷罪。为什么?因为菩萨的目的,就是要摄受众生,你一对他起瞋恨心,他看到你就不欢喜,你没办法摄受他。所以这个菩萨的角度,它对这个瞋心诃责很厉害的,这应该修慈悲观来对治。
三、多散众生数息观
这个心很容易散乱,没办法集中,就是用这个息,息就是一个地水火风的风大。这个息是怎么回事呢,这个息有两个:一个是入息;一个出息。什么叫入息呢,就是你把空气从鼻子吸到丹田。吸了以后,你不是马上吐出去,稍微停止一下,那个就是息,停止那个点叫息,唯识是这样定义的。然后再把肚子的空气吐出去,通过鼻孔叫出息。你要摄心,就是你注意你的呼吸,从鼻孔到肚脐,从肚脐到鼻孔,你的心就是注意那个气息的流动,注意那个流动,这个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