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 /> 唯识学的论主就回答说:其实不对?业果的相续,是因为由于过去烦恼的十二因缘,由于过去的无明,由这种虚妄的无明发动以后,创造一个业力,由业力去得果报。换句话说,我们整个生命的相续,就是一个惑业苦的相续。烦恼发动业力,由业力去得果报;在得果报的时候,又发动了另一期的烦恼,又去创造一个业力,这整个生命体,就是一个惑业苦的相续而已。
所以阿罗汉把这个生死的业力给息灭以后,他这个三界的生命就结束了。在生命结束以后,你就找不到这个「我」的存在。假设这个「我」有实体的话,阿罗汉把三界的生命消灭以后,他把五蕴的身心消灭以后,那个「我」应该出现,但事实上没有,阿罗汉进入灭尽定以后,那是一种清净的法身的境界,无我无我所,可见得这个「我」是不存在的,那是一种执着。
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我们去观察,在我们的身心世界,它完全是一种业力的显现,剎那剎那的显现,在这一整个的剎那变化当中,找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一个我的一个自体是不可得的。
你这样子修「无我观」有什么好处呢?
「既无有我,何有因境因人,而生烦恼之事」。这个地方就说明了一切的烦恼,它有一个根本,就像是这个树,一棵大树有很多的枝叶花果,但是它们都依止树干才能够继续生长。我们的烦恼也是各式各样,贪瞋痴慢疑,这一切的烦恼,在唯识学上说,一定要依止这个「我」的执着才能够生起。
所以你能够修「我空观」的时候,你所有的烦恼都淡泊了。我空观把这个「人我执」的执着破坏一分,你所有的烦恼都削薄一分。所以印祖说, 「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」,这个是最切要、最彻底的把烦恼连根切断。
这个「我空观」,的确在修行当中是很重要的。就是说,我们去观察:何期自性本自清净。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当中,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体叫做我,没有的。我们这一念心,它只是一种明了的功能,一种功能而已。我能够去诵经、去念佛,去创造种种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是的,能够造业,但是在整个造业当中,是无我无我所,它只是一种因缘的作用。随顺清净的因缘,我们随顺菩提心的因缘去自利利他,这只是一种随顺的因缘,这因缘当中没有一个「我」跟「我所」的存在。
你这样子观有什么好处呢?
你能够经常修行我空的智慧,当然我们的烦恼习气,那是一个很强大的势力, 贪烦恼、瞋烦恼、痴烦恼、我慢,不是马上能够对治的。但是你能够入我空观的时候,你经常修我空观,你会比没有修我空观的人,容易对治,你那个烦恼会淡泊一点,而且你修的时候,你进步会很快。你完全没有空正见,完全从事相上来对治,入道多辛苦。你能够修我空观,这个时候,你知道这些烦恼都是如梦如幻,我都不可得的,哪有依「我」生的烦恼;我是不可得,一切烦恼都是如梦如幻,这个时候,你在修行会比别人快,你进步会比别人快,而且你用功上,会比较轻松一点。你那个方法会比较圆顿一点。所以这个地方,印祖赞叹「我空观」,是一种根本上最切要的一个解决烦恼的方法,这个我空观是相当重要的。
再看第二段,这是一个对治法门。
「如不能谛了我空,当依如来所示 『五停心观』 ,而为对治。」
如果我们不能够修我空观,我空的智慧,这种教理的抉择不够,善根不够那怎么办呢?第二个办法就是五停心观,这五停心观,在天台宗的《小止观》,它这五个是判作对治观法。什么叫对治观法?就是这一个法门,它只能够对治一种病。不净观就是对治贪,不净观不能对治瞋,不行!这个药只能够对治一种病,不像「我空观」是对治所有的病,它是一个根本,所以这个地方是讲对治的。这以下讲出了五帖药,对治五种病:第一个、多贪众生不净观;第二个、多瞋众生慈悲观;第三、多散众生数息观;第四、愚痴众生因缘观;第五、多障众生念佛观。
一、多贪众生不净观
&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