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集《印光大师文钞选读》 (10/13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;生起来。《瑜伽师地论》解释说:这个时候,欲界四大里面,已经生起了少分色界的净妙四大了。因为欲界的四大是没有轻安的,色界的四大才有,这个是讲到身轻安的情况。

    「由风势力,令身生起极大快乐,由此为依,心中亦生最妙欢喜。」这个时候的风大,不断的在身体继续的运转,身体特别的调畅快乐,三昧乐。这时心中又生起了很殊胜的轻安,你内心也感到非常的轻安,当然这个心轻安,就等于前面的心调柔,调柔心就更增加了。这是讲到「未到地定」的功德相状,就是身轻安跟心轻安。

    「要生如是轻安,始名有作意,由得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,乃得定地所摄少分作意。」要得到如是的身心轻安,才能够叫做「有作意」。唯识学有时候它的名相、解释不同,这个地方的作意指的「禅定」,才叫做禅定。什么禅定呢?下面有一个名词「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」,这个「近分定」全部的名称就是「第一静虑」,就是初禅,「近分」。就是它不是初禅,但是它是靠近了初禅的这种「少分」,所摄的一个「正奢摩他」。所以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,它也同意它是奢摩他,「未到地定」也可以算是奢摩他、正奢摩他。「乃得定地所摄少分作意」,这个就是作意,也是禅定的意思。所以说我们怎么抉择你得到的是「欲界定」跟「未到地定」呢?就是「欲界定」它的功德是明了跟寂静这两种功德,但是「未到地定」的功德有三种:第一个明了;第二个寂静;第三个三昧乐,它有三昧乐,「欲界定」没有三昧乐。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很快的抉择出来,这个是讲到一心不乱,这个初禅我们不要讲,我们很难得到的。

    第三「结示劝修」,我们引用两部论来跟大家互相勉励,我们先看《入行论》云。

    (三)结示劝修

    《入行论》云:「诸人心散乱,住烦恼隙中,虽经长时念诵苦行等,心散所作业,佛说无义利。」

    我们一般人的心,就在我们过去五欲的境界上,这种熟境上活动、散乱,所以住在烦恼隙当中,就是被这个烦恼的强大势力所控制,跟着烦恼转。但是我们也有善根,我们对佛法有信心,也能够精进。什么精进呢?「虽经长时念诵苦行等」,我们也能够长时间,五年、十年,这种长时间的念诵经典,或者持戒、或者修十八头陀苦行,但是「心散所作业,佛说无义利。」因为心思太散乱,这种粗重心,昏沉、掉举太粗重了,使令我们所做的善业,不能够成就大的利益,就是小小的利益,不能成就大功德的。所以这个「念力」是很重要的!能念的心没有念力,即使我们所依止的是一个殊胜的法宝,但是力量薄弱。

    第二我们再看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。

    《略论》云:「吾人心念,未得止前,多是散心,所修善法均悉微劣,故当修止,方便调伏,使令安住。譬如猿猴得树,腾跃跳踯,若锁之于柱,久久自调;心亦如是,令心所缘,数数忆念,心不他散,念力增长乃至安住。」

    好,我们分成两段来解释。先看第一段。「吾人心念,未得止前,多是散心」,我们这个心念,还没有得到奢摩他的止之前,都是散乱心。散乱心之下,所修的善法,力量都薄弱了。那怎么办呢?必须修止,就是要有念力,这个专注力、相续力,方便来调伏我们这个妄想,使令我们这一念心,能够在我们佛号的所缘当中,明静安住。

    怎么能够「方便调伏,使令安住」呢?要怎么办呢?下面先讲一个譬喻,「譬如猿猴得树,腾跃跳踯,若锁之于柱,久久自调」,猿猴在树上,猴子到树上,它等于是如鱼得水,它的熟境界,它在树上就能够在空中跳过来、跳过去,抓一个树,放一个树;放一个树,抓一个树,不停止的跳动。我们如果把这只猴子锁在一个柱子上,这个时候,牠这种腾跃跳踯的状态,就慢慢调伏。这是讲一个譬喻,就是锁之于柱,这是一个对治腾跃跳踯的办法。

   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以下合法。「心亦如是,令心所缘,数数忆念,心不他散,念力增长乃至安住。」我们这一念散乱心的对治也是一样,使令我们这一念心,对于佛号数数忆念。这个地方很重要,就是重复的忆念,你要能够不厌其烦,在寂静当中,念佛念的很好。失败了,打妄想,没关系再站起来。你能够以这种不屈挠的意志力,不能念,要他念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印光法师文钞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yinguangfashiwenchao/read/97/12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