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,他内心是一个完全无住的境界。但是我们这一念心,不以一切万法为伴侣,那是一个圣人的境界,凡夫的心都是有伴侣。你可以想想看,你只要起一个念头,一定有能所,有一个能缘的心,一定有一个所缘境界,可能是攀缘善的境界,也可能攀缘恶的境界。而我们内心会随着恶境界而转。譬如说,我们如果想到一个不欢喜的人,我们内心可能就是会起瞋恨心;我们攀缘一个亲人,我们心就起慈悲心。所以我们内心会随着我们的伴侣而有变化,我们这一念心是一定要有伴侣的。这个「无住」是圣人的境界。这个地方你要注意你的伴侣,因为你的所缘境,会深深地影响到我们内心的造作,如果你跟烦恼为伴侣,那当然就是一个念念成就三界生死的果报;如果你的心是跟佛为伴侣,就念念成就极乐世界功德庄严。所以我们应该要抉择,你依止烦恼是什么过患?依止佛陀是什么功德?这个地方我们必须先抉择出来,要把「贼」跟「主」人抉择出来,谁是我们的依止处,这个地方要先说明。这个是从理论上来说明。
经过我们前面的认识以后,我们看第二科、正示归依之修行方法。
(一) 正示归依之修行方法
这个地方有三个次第,我们根据藏传佛教的本尊相应法里面,它的次第把它排出来。先看
第一个阶段、「依止圣教,抉择所归」。
我们这一念心是无明作主,这个意思就是说,我们内心的境界,也不是说完全就没有善念,但是呢,我们要老实一点凭良心讲,烦恼的势力是强过善的势力。所以孔子也说,儒家说 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」,人心就是一种欲望的心,危殆难安。我们的「道心」呢,这种善良的心微弱难明,非常的微弱,不是说完全没有,但是势力薄弱。如果我们不以佛法来修正引导它,那造恶业是很自然的,要造善业是很勉强的。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是无明作主。
但是我们现在知道这个无明的过患,我们要厌离无明,我们开始归依佛陀。
在归依之前,我们要抉择一下,依止圣教来抉择我们所归依的境界。站在净土法门来说,在蕅益大师的《弥陀要解》,他提出一个问答说:十方诸佛都是万德庄严,为什么我们不普遍的攀缘法界, 而是忆念阿弥陀佛呢?「东方亦有阿閦鞞佛,须弥相佛,大须弥佛,须弥光佛,妙音佛,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」,乃至于南西北方、四维上下都是,为什么单单要归依阿弥陀佛呢?蕅益大师解释,他说:就着总相来说,一个平等法界来说,是的!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的功德是圆满的。既然是圆满,没有所谓的更圆满,一切法,三世诸佛的功德是平等。
但是就着你往生的因缘来说,就有差别,因为这种感应道交,如果你所抉择的国土,是阿弥陀佛的国土,你念阿弥陀佛,这个是一个最直接的因缘,就是一个亲的因缘。如果你抉择的是阿弥陀佛的国土,你所念的是其它的佛,或者是菩萨,这个是一种疏的因缘。就是说你必须要「至心回向」 。譬如你念其它佛菩萨的圣号,但是你内心的境界,想要求生阿弥陀佛国,也可以!但是那个因缘就比较欠缺,你必须要把念佛菩萨名号所成就的功德, 再加以至心回向。而印祖说,一般人要至心回向,这当中是有困难的。换句话说,你这种功德回向过去,会扣一点所得税,那个力量会薄弱一点,因为我们凡夫就是夹杂。而你念阿弥陀佛,它是一个直接的因缘,你不必回向,因为你念阿弥陀佛,就是跟阿弥陀佛直接感应道交。
所以蕅益大师他提出一点,就是说,站在你今生要求生阿弥陀佛国的立场,你念阿弥陀佛是缘深,你跟阿弥陀佛缘深,阿弥陀佛要救拔你就比较简单。所以蕅祖讲:「佛度生,生受化,其间难易浅深,总在于缘」。佛陀要教化你,众生要被度拔,这个整个难易浅深,就在「缘」。
你看佛陀在《阿含经》,有的弟子遇到佛陀,佛陀对他特别关心,那个罗睺罗尊者,有的弟子,佛陀对他关心的程度就比较淡薄,有弟子就讥谦,说:「佛陀您怎么能够有不平等心呢?」佛陀说佛的境界是完全平等的。佛陀不动念头, 这个是因缘力故,完全是众生的因缘所招感的,就是你个人的业感,佛陀对这件事情,他不表示意见,他本身没有爱憎取舍。
&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