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有些人就不同,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,烦恼会障碍你,业力障碍你,你的果报体、这个地方痛那个地方痛障碍你,这怎么回事呢,过去有重大的罪业。所以我们要「对治助开」,把这种障碍的因缘去掉,障碍佛号相续的因缘去掉。所以说要能够发露忏悔,对于过去所造的罪要能够发露忏悔。
为什么呢?印祖讲出一个道理:
「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。然既知非,又肯发露忏悔,必须改过迁善。若不改过迁善,则所谓忏悔者,仍是空谈,不得实益。」
先讲出一个忏悔的意义,就是「心净则佛土净」。因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,那是一种清净的功德,我们这一念心要有罪业就不容易相应,罪业是不能够招感清净功德的,不行的!所以我们要怎么样呢,要能够发露忏悔,什么叫忏悔呢,「忏」就是止断未来非;这个「悔」呢,耻心于往犯。
先解释「悔」,悔就是耻心,羞耻对于过去所造的罪业,一种羞耻。这个「悔」是对望着过去,我们这一念心,去观察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,或者已经学佛以后,我们也曾经有颠倒的时候,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,这个罪业一造作以后,前一剎那造作,下一剎那就变成一个种子,被我们的心识给保存下来,保存在我们这一念心的唯识的的心识当中。那怎么办呢,已经造的怎么办呢,怎么改变那个罪业的势力呢?
佛陀讲「悔」,就是你思惟你过去的罪业, 然后你深重的诃责自己,当然诃责是诃责那个烦恼,诃责能造业的烦恼,我不应该这样子做的,我在佛前深重的诃责自己。罪业也是无自性的,它也是因缘生,它加上你这个诃责的因缘以后,它会从所谓的增长业,转成不增长业。唯识说,它从一种强大的识,能够得果报的这个业力,转成不能得果报的,它业力羸弱。这个地方要注意, 要转成不增长业必须要「断相续心」 !就是你过去造罪业,那个烦恼的等流,被你一诃责以后,它势力被你消灭了,也就是说你依止贪烦恼、瞋烦恼,烦恼一诃责,它不活动。这样子烦恼一停止以后,罪业也跟着转,这个是「悔」,对望着过去罪业的一种羞耻诃责。
「忏」 是对望着未来,止断未来非。这个时候你在三宝面前,在你的上师面前发愿,从今以后不再造作。过去的种种,譬如过去死;今日的种种,譬如今日生。这个时候你发愿,以一种强大的愿力,来做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,这就是忏悔,这个是讲忏悔的方法跟意义。忏悔以后呢,必须改过迁善,这个地方提到的要能够「断相续心」,你相续心没有断,是不构成忏悔的!为什么呢?「若不改过迁善,则所谓忏悔者,仍是空谈,不得实益。」你烦恼的相续心,你没有把它诃责调伏,它的罪业还是在的,你忏悔不能折损它的业力,不行!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!真正的忏悔,是要「断相续心」,你这样子一忏悔以后,它的罪业就不构成障碍,虽然有业,但是不能构成业障,因为它的势力薄弱,这是一个带业往生的关键,它不能障碍你的佛号,没办法障碍,这个是讲一种助行。
接着我们看第四段,这是我们这一科的正宗。就是「思惟苦谛」,怎么来发起菩提心呢。
「至谓欲心不贪外事,专念佛。不能专,要他专;不能念,要他念;不能一心,要他一心等。」
这个是讲的一个根本问题,就是我们想要一心,这个「欲」者希望,我们希望我们这一念心不贪外事,能够专心念佛,不贪求世间五欲的境界,专心来忆念这个佛号。这件事情是很困难的,非常的困难,这件事情是深深的违背我们过去的习气。我们这一念的心,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从本性来说,我们每一个人这一念心都是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,离一切相。但是我们无量劫在生死中打滚,我们的身业、口业、意业,这种业力的熏习,就构成各式各样的烦恼。拢总来说,我们每一个人的烦恼,都是爱着世间的五欲乐,爱着财色名食睡,这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境界。我们有时候坐下来,凭良心讲,内心当中的等流性,我们要放纵自己的心情,就是这种境界,爱着财色名食睡。但是我们要转变,要把这种思想转变,就是「发菩提心」,我们开始要厌弃三界的生死,追求无上菩提,这就是要转变的。
这个转变,印祖讲的一个原则就是「不能专,要他专;不能念,要他念;不能一心,要他一心」。你刚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