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位法师、诸位同学、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面,倒数第四行:
「所谓念兹在兹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也。」
这一段是说明我们念佛人所成就的一个功德相上,这一科是讲到念佛的修因及证果。在因地当中,印祖分成两科:
第一、「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,礼拜持念,回向发愿」
这个是在佛堂当中早晚的定课,我们刚开始念佛的人,我们这一念散乱心的势力是很强大的,所以你刚开始要把一切的工作、万缘都放下,专心的念佛。「一句弥陀念诵听,十句成片三三四」,以这一念的佛号, 重复的来熏习我们这一念的妄想, 使令我们在妄想当中,经过你一次一次的念佛,它能够在我们这一念的烦恼心中,成就一种清净的力量,就是在污泥当中,生出一朵小莲花出来,这个是一种静中修,先成就一种清净的念力。
第二、「除此之外,行住坐卧,语默动静,穿衣吃饭,一切时,一切处,皆好念」
你依止在佛堂所栽培的念力,我们一个人不是没事干的,总有一些事情要做,这个时候或者是行、或者是住、或者是坐、或者是卧,乃至于语默动静、穿衣吃饭,你只要有因缘, 你就把你在念佛堂所栽培的那个念力,再把它提起来。你单独的提你的佛号,这个就是「一切」。你的身体可能有工作,但是你内心当中还是一样,一句弥陀念诵听。古人说:「终日走街坊, 心中念佛忙」 。你的身体是在行住坐卧,但是你的内心 「心中念佛忙」 , 这当然都是要有前面的静中修的基础, 这是动中修。
要修到什么程度呢,「念兹在兹」,就是说我们念佛的目的,当然能够断烦恼最好,但起码的标准要达到「念兹在兹」。什么叫「念兹在兹」呢,其实印祖也解释了,「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」,这个造次,就是很急遽、很匆忙的样子,有紧急的情况发生了,乃至于颠沛,就是很狼狈困顿的样子。
这个意思就是说,我们这一念心,一切法因缘生,我们这一念心它是受熏习的,它受你的造作、你的业力来熏习,这句佛号经过你这样子,重复的在心中一次一次的熏习,它就由生转熟。其次,那个烦恼的势力,贪烦恼、瞋烦恼,它被你的佛号一次一次的折损以后,它由熟转生,这个时候在你内心当中,烦恼虽然是在的,但是你的内心当中,佛号的力量是最大力量。乃至于印光大师说:若或妄念一起,当下就要教它消灭。烦恼活动的时候,贪烦恼、瞋烦恼活动的时候,你过去在念佛堂,在平常念佛的势力,你一提起来,佛号在心中一运转,烦恼就不动,你有这种功德力。在所有的内心等流当中,佛号是最强大的等流性,这个时候要以祖师来说呢,「净业成就,往生有分」。这个就是一种功德消长,念兹在兹。这个时候你念佛起来都是有味道的,这个佛号有味道,不是我们刚开始觉得念起来好像没什么法喜,这个时候念起来,佛号散发出功德力,你能够感觉得出来,你真的知道这是「万德洪名」不可思议,你内心跟佛号的距离很接近,这个就是「念兹在兹」,这是一种功德相状,这是一种正修的因跟果。我们再看
第三、「居士既能发露忏悔,于净土法门,最易相应」
这个地方是一种助行,前面是一种正行。这个助行怎么说呢,天台智者大师讲「对治助开」。就是说,天台宗修止观有十个次第:第一个是真正发心,乃至于遵修止观,这个遵修止观是一个正行,我们怎么用功呢,就是由念住心,由慧观察,修止修观,修观修止。但是我们从这一念散乱的颠倒心,要趣向于那种止观双运,那个清净心, 有些人很顺利;但是有些人很多障碍。
譬如说,我们从这个地方要走到另外一个地方,有些人他很快就走过去了,中间什么事也没发生。有些人就发现了毒蛇、发现了老虎、乃至于有石头把他挡住了,他根本走不过去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我们在念佛当中,有些人一句佛号他提起来很快就成片,中间什么事情也没发生,风平浪静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