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城穿越之齿轮里的时光 (3/8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的小纸条(“时安,谢谢修的怀表,走时跟我爸当年用的一样准”“陈爷爷,我妈妈的手表带换得真好,贴手腕不磨皮肤”)。柜子分三层,每层都铺着淡米色绒布,是用父亲的旧擦表布改的:

    上层:放着父亲留下的维修笔记与钟表零件,每样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,袋上写着日期和故事:有 1972 年瑞士制镊子的备用尖(不锈钢的,父亲写着 “时安,这镊子尖磨钝了就换,别用砂纸磨,会影响夹齿轮”);有 1982 年母亲手表的备用表带(棕色牛皮,父亲写着 “你妈当年怕表带坏,让我多买了一条,留着给她换”);有 1990 年的《钟表维修手册》(父亲手写的增补页,记着 “老怀表清灰要拆夹板,别硬掰,会断螺丝”);还有个 1950 年代的铜制表壳(父亲写着 “这表壳是你爷爷修坏的,留着当纪念,让你知道修表要细”)。

    中层:放着维修耗材和备用零件,分了小格:有不同型号的表针(机械表针、石英表针,1980 年代的 “上海牌”)、表蒙(玻璃材质,防刮花)、电池(1 号、5 号、7 号,用于石英钟和石英表)、细砂纸(打磨电池接触片用,800 目,“磨的时候要轻,别磨穿”)、棉线(蘸表油擦齿轮用,白色纯棉,“别用化纤线,会掉毛卡齿轮”)、螺丝起子(微型的,6 个型号,用于拆表壳螺丝),最底层压着张纸条,是父亲 1985 年写的 “修机械表要‘慢拆、清灰、准上油’,修石英表要‘查接触、调走时、试防水’—— 表是记时的,心要细,手要稳,差一秒都不行”。

    下层:放着街坊预约的修表需求,每个都用淡米色绒布包着小纸条:“王阿姨:周六上午修女士手表,换防水圈;刘爷爷:周日下午修座钟,调走时;小夏:周五晚上修石英表,换电池”,纸条上还留着街坊的笔迹,有的写着 “麻烦时安了,不急”,有的画着小怀表,陈时安总说 “这些纸条比钱珍贵,看着心里暖,像街坊坐在我身边说‘时安,我信你修的表’”。

    我整理货架时,总看见陈时安在修表台旁忙 —— 给李奶奶修石英钟时,他先把钟放在绒布垫上,用微型螺丝起子拆后盖,“爸说‘拆石英钟后盖要找对螺丝位,别硬撬,会刮花壳’”;然后用放大镜看电池接触片,“氧化了,得用细砂纸磨”;他捏着细砂纸,轻轻打磨接触片,“磨到露出金属色就行,别磨太多”;接着用镊子夹着棉线,蘸了点 1 号表油,擦齿轮,“每个齿轮都要擦到,别漏了”;最后装上电池,调走时,“现在快 10 秒,顺时针转摆轮螺丝 5 度,应该就准了”。李奶奶蹲在旁边看,手里拿着块当年父亲修表时用的绒布,“时安啊,还是你修得细,你爸当年修我的钟,也是这么磨接触片,这么擦齿轮,修完走时准了十年”,陈时安也笑,眼里泛着光,像映着当年父亲修钟的身影:“您的日子要准点,这钟得修得稳稳的,让您每天 12 点都能准时做饭”。

    给老郑修怀表时,陈时安会先把怀表放在绒布垫上,用铜制拆表器拆表盖,“这表盖刻着‘学徒纪念’,得轻拆,别刮花刻字”;然后用 10 倍放大镜看表芯,“齿轮卡灰了,得清”;他用尖细的镊子夹着棉线,蘸了点 2 号表油,轻轻擦齿轮,“清灰要慢,别碰断游丝”;清完灰,他调游丝,“现在每天快 5 分钟,顺时针转游丝外桩 25 度,应该能慢 5 分钟”;最后上弦测试,“上 20 圈,走时应该准了”。老郑凑过来看,眼泪掉在绒布上:“就是这表芯!我爸当年靠它赶火车,每次都提前 10 分钟到,现在修完走时还这么准,像回到我小时候看我爸上弦的日子”,陈时安递给他块软布,“您爸的心意都在这表里,修好了,就能一直陪着您”。

    上午 10 点修表高峰过了,陈时安会来杂货店买块核桃糕 —— 老吴师傅按 1970 年代配方做的,核桃香浓,甜而不腻,“当年爸修完表,总来买两块,一块给我,一块他自己吃,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一城千面:我的无限穿越录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yichengqianmian0wodewuxianchuanyuelu/read/97/139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