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了‘药香手账’文创,里面印着 30 多种药材的照片、炮制步骤和街坊的健康故事,比如‘2024 年李爷爷膏方:许景年用陶瓷罐烊化阿胶,加饴糖慢熬三小时,藏着 20 年的健康守护’;还帮许哥开了抖音账号,每周二、周五下午播‘老中药炮制’,教大家蜜炙、酒炒、熬膏方,第一次直播就有 3100 多人看,好多人留言说‘想让家里老人看看,回忆当年抓药的日子’!”
“社区在‘景年中药铺’旁边加了个‘医药记忆展柜’,是用当年的老药铺柜台改的,刷了清漆,跟中药铺的老木柜很配。展柜里放着许哥炮制的经典药材,有 1985 年许哥母亲的蜜炙黄芪、1998 年许哥儿子的酒炒当归、2024 年李爷爷的膏方,每个展柜都配了小牌子,写着药材的年代、炮制过程和健康故事,比如‘1998 年酒炒当归:许景年按父亲 1998 年的便签,用绍兴黄酒浸 10 分钟,炒至微黄,治愈儿子的感冒咳嗽’。街坊路过就能看,像个小型传统医药博物馆,好多孩子都来围观,问‘爷爷,这药为什么要蜜炙呀?’‘这膏方是怎么熬的呀?’,许哥就蹲下来教他们闻药香、看炮制,教他们认‘蜜炙九遍’的规矩,可热闹了!”
“许哥收了两个学徒!一个是学中医药的大学生,叫小杨,放假来社区实践,说‘想跟着许爷爷学手工炮制,把手艺传下去,现在会蜜炙、酒炒的人太少了,不能让传统医药断了’;一个是社区的年轻人,叫小郑,26 岁,他奶奶的慢性病膏方就是许哥熬的,说‘许爷爷的故事让我懂了老中药的珍贵,我要学好,帮许爷爷打理抖音账号,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药巷的药香活气’。许哥说会把自己会的都教他们,包括认药材、炮制药、熬膏方,还会教他们记街坊的体质和药方,‘要让他们知道,炮制不是制药,是守着巷里的健康,要细、要稳、要用心’!”
我赶紧关了杂货店的门,往 “景年中药铺” 跑。晨雾已经散了,太阳升得老高,照在 “景年中药铺” 的新玻璃门上,反射出耀眼的光,像撒了层金粉。门楣上的艾草还在响,风一吹就 “沙沙”,像在欢迎我。
推开门,“景年中药铺” 里更热闹,蜜香混着笑声飘出来,像温暖的风。许景年正坐在工作台旁,教学徒小杨蜜炙黄芪,“刷蜜要匀,每遍刷完晾半小时,九遍后黄芪才润;这蜜是 1990 年代的老蜜,甜而不燥,跟你爷爷当年用的一样”;小杨听得认真,手里拿着刷子,慢慢刷,“爷爷,我刷的蜜匀吗?会不会太薄?” 许景年笑着说 “匀了,再厚点就好,蜜炙要‘润’,才补气血”。小郑在旁边整理抖音留言,“爷爷,有个北京的叔叔留言,说他母亲有慢性病,想让您帮忙熬膏方,按您的老方子”。
父亲的 1975 年铜制药碾放在新的展示柜最上层,旁边放着孙女做的 “药香手账”,“大家推一推碾轮,翻一翻手账,就能想起当年的老中药”,许景年笑着说。展柜前围着好多街坊,有的摸药碾,有的翻手账,有的送药材来炮制,李爷爷在给孩子们讲 “膏方熬制” 的故事,老郑在教年轻人酒炒当归,小孙在给外地的朋友寄 “药香手账”,热闹得像过年。
社区主任手里拿着个红色证书,上面写着 “药巷医药守护者”,递给许景年:“许景年同志,这是大家投票选的,你用手工炮制手艺守着巷里的健康记忆,让年轻人知道了当年的日子有多安、有多暖,是咱们的榜样!以后社区会一直支持你,让‘景年中药铺’的药香飘得更远,让更多人知道老中药铺的意义,知道传统医药的珍贵!”
许景年接过证书,手指有点抖,眼眶有点红,却笑着说 “谢谢大家,我只是炮了点药、熬了点膏方,没想到大家这么帮我。以前我总怕老药材没人用、炮制手艺没人记,现在有了新设备,有了学徒,有了手账,我放心了。以后我会教更多人学手工炮制,让更多人知道,药材的纹路里、药香的甜润里,藏着咱们的根、咱们的健康日子,不能丢”。
孙女的 “药香手账” 放在展柜的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