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迹,“爸,今天我给张爷爷刮了胡,给老郑儿子剪了胎发,都按您的规矩来,您放心”。
老吴师傅笑着喊 “守艺,红糖糕给你留着呢,刚出锅的,热乎”,我买了块,付了 6 元,咬了一口,米香混着红糖的甜,像当年和父亲一起吃的 —— 他总说 “守艺,这糕甜得踏实,像剪好的头发,齐整,暖”,现在想起来,还能看见他帮我擦嘴角糕屑的样子。
到了文具店,老板拿出瓶新的 “长城牌” 机油,“赵哥,这是你要的机油,12 元”,我付了钱,心里有点暖 —— 有了新机油,推子就能转得更顺,下次给街坊理发就不用担心夹发了。回到 “守艺理发铺”,我把新机油放进工具盒,“爸,以后推子上油有新的了,您放心”。
下午 2 点,我刚泡好新皂角,手机震动了,是孙女发来的视频电话,她在大学的美发实验室里,背景是她做的 “市井手账”,“爷爷,我把您的理发故事做成了手账,上面印着手动推子的用法和街坊的故事,老师说可以在社区卖,让更多人知道老理发的好!” 我看着屏幕里的手账,笑着说 “好啊,娃,你做得好,让更多人知道老推子、老手艺,别让市井的活气没了”。孙女说 “爷爷,放假我回去帮您拍理发视频,发在抖音上,还想让您教我用手动推子”,我点点头,眼泪掉了下来,“好,奶奶等着,教你推子怎么用,教你懂街坊的头发里藏着的日子”。
挂了电话,我坐在理发转椅旁,拿出父亲的 1978 年手动推子,滴了滴新机油,轻轻推了推,齿轮转得很顺,“爸,您看,推子还好用,咱们的理发铺还在,街坊还来,您不用惦记我”。
三、推子外的暖阳
再次醒来时,鼻尖还留着皂角香和红糖糕的甜香,指尖的碎发痕迹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杂货店柜台的凉意 —— 我变回了自己,手里还拿着刚温好的牛奶,杯壁上凝着水珠,牛奶的温度像 “守艺理发铺” 的暖光,很暖。
手机在裤兜里震动,是社区群的消息,一条接着一条,像暖光一样照亮屏幕,群里很热闹,都是街坊们发的好消息:
“@所有人 天大的好消息!赵哥的‘守艺理发铺’升级啦!咱们街坊凑钱帮他买了新的理发工具和市井展示架,新工具里有恒温保温桶(装热毛巾,一直热)、电动推子(备用,赵哥说‘给年轻人应急’)、理发镜(高清的,剪头发能看清);展示架是木质的,分五层,每层都铺着米白色绒布,能放 1978 年的手动推子、父亲的理发笔记、街坊的理发照片,街坊路过就能看!张爷爷捐了 200 元,说‘守艺帮我刮了 40 年胡子,我得帮他’;老郑送了套 1980 年代的理发剪刀(说‘给守艺用,剪得更齐’);小孙把实习工资 1000 元全捐了,说‘赵爷爷教我懂了老理发的暖,这钱该捐’;社区还帮着申请了‘市井手艺传承补贴’,每月 1500 元,够赵哥买皂角、机油了,以后不用愁耗材了!”
“赵哥的孙女放暑假回来啦!这孩子真能干,帮‘守艺理发铺’做了‘市井手账’文创,里面印着 30 多个理发故事,比如‘1978 年张爷爷刮胡:赵守艺用热毛巾敷 3 分钟,铜制刮胡刀磨三遍,藏着 40 年的老规矩’;还帮赵哥开了抖音账号,每周二、周五下午播‘老理发教学’,教大家用手动推子、磨刮胡刀,第一次直播就有 2800 多人看,好多人留言说‘想让家里老人看看,回忆当年的剃头铺’!”
“社区在‘守艺理发铺’旁边加了个‘市井记忆展柜’,是用当年的老剃头铺柜台改的,刷了清漆,跟理发铺的老木柜很配。展柜里放着赵哥的手动推子、父亲的理发笔记、街坊的胎发袋,每个展柜都配了小牌子,写着‘1978 年手动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