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“纫秋,你看这破洞,跟当年一样,还是膝盖,我儿子当年爱踢足球,总磨破这里”。我接过校服,找了块深灰色粗棉布,“跟校服色一样,补完不显眼”,然后用母亲传的细棉线穿针,“细针缝十字纹,耐磨”。
补补丁时,我先横向缝 5 针,针脚藏在布缝里,“妈说‘针脚要藏,别露出来,像没补过一样’”,再纵向缝 5 针,交叉处对齐,“十字纹要正,不然抗磨性差”。缝到第二层时,我发现当年母亲补的针脚还在,是淡淡的白色细棉线,“老郑,你看这是妈当年补的针脚,还在呢”。老郑摸了摸旧针脚,眼泪掉了下来:“是啊,这是你妈补的,当年补了三次,每次都这么密,我儿子穿到小学毕业都没破”。
我继续缝第三层,用李奶奶送的棉花垫在补丁里,“软和,娃穿着舒服”。缝完后,我用小剪刀剪下线头,“好了,您看,跟新的一样”。老郑拿着校服,翻来覆去地看,“好!好!明天展出去,让娃们看看当年的手工针脚有多密”。
中午 12 点,我提着帆布工具匣去杂货店买豆沙糕。路过老裁缝铺的橱窗时,我停了一会儿,摸了摸 “来料加工” 的木牌,“妈,今天我帮李奶奶和老郑修好了,您听见了吗?” 风吹过橱窗,布料贴画轻轻晃动,像母亲在点头。
老吴师傅笑着喊 “纫秋,豆沙糕给你留着呢,刚出锅的,热乎”,我买了块,付了 6 元,咬了一口,豆沙馅的甜香在嘴里散开,像当年母亲递过来的味道 —— 她总说 “纫秋,这糕甜得绵密,像好针脚一样,耐品”,现在想起来,还能看见她站在杂货店门口,手里拿着两块豆沙糕,笑着等我。
到了文具店,老板拿出瓶新的 “上海牌” 缝纫机油,“方姐,这是你要的机油,10 元”,我付了钱,心里有点暖 —— 有了新机油,下次修缝纫机就不用愁了。回到 “针脚忆缝”,我把新机油放进工具盒,“妈,以后上油有新的了,您放心”。
下午 2 点,我继续帮张阿姨缝嫁衣衬里,用 1982 年的的确良蓝布,“这布软,衬里舒服”。刚缝了几针,手机震动了,是孙女发来的视频电话,她在大学的服装设计实验室里,背景是她做的 “针脚文创” 帆布包:“奶奶,我把您的手工针脚印在帆布包上了,还写了‘针脚密,日子稳’,老师说可以在社区卖,让更多人知道手工的暖!” 我看着屏幕里的帆布包,笑着说 “好啊,娃,你做得好,让更多人知道老缝纫机,知道手工针脚的暖,别让这些手艺没了”。孙女说 “奶奶,放假我回去帮您拍修复视频,发在抖音上,还想让您教我缝十字针脚”,我点点头,眼泪掉了下来,“好,奶奶等着,教你缝针脚,教你懂日子的稳”。
挂了电话,我坐在缝纫台前,拿出母亲的 “蝴蝶牌” 缝纫机梭芯,用新机油上了油,踩动踏板,“咔嗒咔嗒” 的声音响起来,像当年母亲教我踩机时一样,“妈,您看,我把您的梭芯修好了,以后这机器还能缝很多针脚,还能留很多日子”。
三、针脚外的暖阳
再次醒来时,鼻尖还留着机油香和豆沙糕的甜香,指尖的棉絮痕迹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杂货店柜台的凉意 —— 我变回了自己,手里还拿着刚温好的牛奶,杯壁上凝着水珠,牛奶的温度像 “针脚忆缝” 的暖光灯,很暖。
手机在裤兜里震动,是社区群的消息,一条接着一条,像暖光一样照亮屏幕,群里很热闹,都是街坊们发的好消息:
“@所有人 天大的好消息!方姐的‘针脚忆缝’升级啦!咱们街坊凑钱帮她买了新的修复工具和手工展示架,新工具里有专业的梭芯张力测试仪(测梭芯松紧准)、缝纫机零件清洗机(洗零件不生锈)、高倍放大镜(看针脚密度清);展示架是木质的,分五层,每层都铺着淡粉色棉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