刻着 “秋” 字的铜扣,用浅蓝棉线在扣上绕了三圈 —— 是当年他帮我缝棉袄的习惯,“老顾,你看,我把扣缀得好好的,街坊们的回忆也护得好好的,你不用惦记我”。
三、纽扣外的暖阳
再次醒来时,鼻尖还留着线迹味和枣泥糕的甜香,指尖的浅蓝棉线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杂货店柜台的凉意 —— 我变回了自己,手里还拿着刚温好的牛奶,杯壁上凝着水珠,牛奶的温度像 “扣忆坊” 的暖光灯,很暖。
手机在裤兜里震动,是社区群的消息,一条接着一条,像暖光一样照亮屏幕,群里很热闹,都是街坊们发的好消息:
“@所有人 天大的好消息!顾姐的‘扣忆坊’升级啦!咱们街坊凑钱帮她买了新的缝补工具和纽扣展示架,新工具里有专业的金属刻刀、软毛牙刷(扫纽扣灰尘)、防潮收纳盒(装老扣);展示架是木质的,分 6 层,每层铺着淡蓝绒布,能放更多纽扣样本,街坊路过就能看!张奶奶捐了 200 元,说‘纫秋帮我缀了妈妈的扣,我得帮她’;老周送了套新的细棉线(浅蓝、墨蓝、浅粉、浅黄,都是顾姐常用的颜色);小夏把实习工资 1000 元全捐了,说‘顾奶奶教我认老纽扣,这钱该捐’;社区还帮着申请了‘老手艺传承补贴’,每月 1500 元,够顾姐买工具和材料了,以后不用愁耗材了!”
“顾姐的女儿放暑假回来啦!这孩子真能干,帮‘扣忆坊’做了‘扣忆手账’文创,里面印着 30 枚老纽扣的照片和故事,比如 1955 年张奶奶的胶木扣、1978 年老周爷爷的金属扣、1998 年小夏的布扣,现在已经卖了 50 多本,有从外地来买的,说‘想收藏老纽扣的故事’;还帮顾姐开了抖音账号,每周二、周四下午播‘纽扣缀连教学’,教大家怎么缀扣、怎么修老扣,第一次直播就有 800 多人看,好多人留言说‘想拜师学缀扣’!”
“社区在‘扣忆坊’旁边加了个‘纽扣记忆展柜’,是用老裁缝铺的柜台改的,刷了浅灰色的漆,跟‘扣忆坊’的门楣很配。展柜里放着顾姐缀连的经典作品,有 1955 年张奶奶的胶木扣衬衫、1978 年老周爷爷的中山装、1998 年小夏的碎花连衣裙,每个展柜都配了小牌子,写着纽扣的年代、材质和故事,比如‘1955 年浅褐胶木扣:张奶奶妈妈衬衫的扣,顾纫秋按 1980 年的线迹还原,藏着两代人的心意’。街坊路过就能看,像个小型博物馆,好多孩子都来围观,问‘这是什么扣呀’,顾姐就给他们讲纽扣的故事,教他们认材质,可热闹了!”
“顾姐收了两个学徒!一个是学服装设计的大学生,叫小杨,放假来社区实践,说‘想跟着顾奶奶学缀扣,把手艺传下去,现在会缀老纽扣的人少了,不能让手艺断了’;一个是社区的年轻人,叫小郑,23 岁,喜欢老物件,说‘顾奶奶的手艺厉害,我要学好,帮顾奶奶打理抖音账号,让更多人知道老纽扣的美,知道‘扣忆坊’’。顾姐说会把自己会的都教他们,包括选线、缀扣、刻字,还会教他们认纽扣材质,‘要让他们知道,缀扣不只是技术,还要懂回忆,有温度’!”
我赶紧关了杂货店的门,往 “扣忆坊” 跑。晨雾已经散了,太阳升得老高,照在 “扣忆坊” 的新玻璃门上,反射出耀眼的光,像撒了层金粉。门楣上的木质招牌挂了新的浅蓝棉线装饰,旁边还挂着个小铜铃,开门时 “叮” 地响了一声,像在欢迎我。
推开门,“扣忆坊” 里更热闹,线迹味混着笑声飘出来,像温暖的风。顾纫秋正坐在樟木桌前,教学徒小杨缀胶木扣,“线要用浅蓝的,每厘米 3 针,顺时针绕扣,这样线迹匀,也软和,不能像机器缝的那样硬”;小杨听得认真,手里拿着针,慢慢缝,“奶奶,我缝得对吗?是不是太密了?” 顾纫秋笑着说 “有点密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