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p; 我整理货架时,总看见顾纫秋在樟木桌前弯着腰,头几乎贴在布料上,左手扶着纽扣,右手捏着缝衣针,像在给回忆缀扣。帮张奶奶缀 1955 年的胶木扣,她会先把胶木扣放在淡蓝绒布垫上,用软毛刷扫灰尘 —— 毛刷的猪鬃很软,“这扣比小夏还大,胶木的怕裂,扫快了怕磨破”。扫完灰尘,她会从样本册里找出同款式的胶木扣对比:“奶奶您看,这枚扣跟您妈妈衬衫上的一样,直径 1.5 厘米,单孔,我帮您缀在新做的浅蓝衬衫领口,线用浅蓝的,跟当年的布色配”。她从工具箱里拿出浅蓝棉线,穿针时眯起眼睛,老花镜滑到鼻尖,“针孔小,得对准了穿,不然线会毛”,穿好线后,她会在线尾打个小结,“结要小,不然会硌着布料,不舒服”。
缀扣时,她用左手扶着衬衫领口,右手捏着针,把针从布料背面穿过来,穿过胶木扣的孔,再穿回布料背面,“每厘米要缝 3 针,顺时针绕扣,这样线迹匀,也结实”,针脚密得像排列整齐的小脚印,“当年您妈妈的衬衫,线迹肯定也是这样的,我得还原,不能让回忆变了样”。张奶奶蹲在旁边看,手里拿着个旧茶杯,笑着说 “纫秋啊,还是你懂我,这线迹跟我妈当年的一模一样,我看着这扣,就像看见我妈穿着衬衫的样子”,顾纫秋也笑,眼里泛着光,像有星星:“您的回忆金贵,我得缀仔细点,每针都藏着心意,不能马虎”。
帮小夏补 1998 年的碎花布扣,小夏说当年的布扣是浅粉小菊花纹,顾纫秋会从柜里找出块同花纹的旧布料 —— 是 1990 年代的碎花布,跟小夏连衣裙的布料一样,“姑娘你看,这布跟你裙子上的一样,我帮你做两枚,一枚缀在裙子上,一枚备用,以后掉了不用再找”。她先把布料剪成圆形,直径 1 厘米,然后用浅粉棉线沿着边缘缝,缝到一半时把布料翻过来,塞进点棉絮,“这样布扣软和,像当年的一样”,最后缝好开口,在中间扎个孔,“孔要正,不然缀的时候会歪”。小夏看着做好的布扣,眼里亮了,像有泪光:“顾奶奶,您太厉害了!跟我童年的布扣一模一样,我穿着这裙子,就像回到了小时候”,顾纫秋摸着布扣边缘,说 “你的童年,得有软和的布扣护着,不能让时光磨了暖”。
有次缀连时,顾纫秋在老伴的纽扣匣里发现枚刻着 “秋” 字的铜扣 —— 是 1980 年他们结婚 10 周年时老伴偷偷刻的,铜扣边缘有点磨,刻字很浅,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。那天她坐在绒布垫旁,眼泪掉在铜扣上,晕开一小片湿痕,她赶紧用软布擦干净,怕铜扣生锈,“不能让眼泪毁了他的心意”。擦干眼泪,她继续把张奶奶的胶木扣缀完才关店,“奶奶还等着拿衬衫呢,不能耽误她,他也会支持我的”。
上午 10 点缀连高峰过了,顾纫秋会来杂货店买块枣泥糕 —— 是老吴师傅做的,枣泥多,甜而不腻,“他当年就爱吃老吴的枣泥糕,每次都买两块,一块给我,一块他自己吃”。她付账时总会多给 5 毛钱,说 “老吴你辛苦,凌晨就起来做,多给点买包烟”,老吴不要,她就说 “下次多给我放勺枣泥,我爱吃”。路过 “扣忆坊” 时,她总会回头看一眼,确认纽扣匣关严了 —— 纽扣匣是 1950 年代的旧木盒,上面刻着花纹,“里面的老扣怕潮,关严了能护着它们,这是他教我的”。有次下雨,她忘了关匣盖,赶紧跑回店里,用干布擦里面的纽扣,擦了半小时,“怕胶木扣受潮裂,金属扣生锈,老扣金贵”。
张奶奶总把旧衣服拿来,用浅蓝棉布包着,“纫秋,这些衣服上的扣你看看,能留就留,不能留你当样本,别浪费。这是我妈 1955 年的衬衫,上面的胶木扣还在,想让你缀在新衬衫上,留个念想”;老周帮她整理样本册,“纫秋啊,你这样本册乱了,我帮你按年代分分类,胶木扣放左边,金属扣放右边,塑料扣放中间,找的时候方便”;就连刚搬来的年轻租客小夏,也会在周末帮她把纽扣故事输进电脑,“顾奶奶,我帮您弄个 Excel 表格,把每枚扣的故事、年代、材质都记上,比写在布面本上清楚,还能搜关键词,比如想找张奶奶的胶木扣,搜‘张奶奶’就行”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