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 透明树脂扣,社区年轻妈妈的外套扣,直径 2.5 厘米,方形”。样本册的空白处还贴着张老伴的照片,是 1990 年他帮顾纫秋缀扣时拍的,照片边缘用透明胶贴了圈,怕磨破。
记满故事的布面本:封面是用老伴的旧衬衫改的,浅灰色棉布,上面还留着当年的纽扣痕 —— 是 1985 年他穿的那件衬衫,掉了枚铜扣,后来顾纫秋把衬衫改造成了布面本封面,“这样他就像还在我身边,帮我记故事”。本里的纸是泛黄的稿纸,某页用蓝墨水写着 “张奶奶:1955 年妈妈的衬衫扣(浅褐胶木,单孔),要缀连在新做的浅蓝衬衫领口,保留原线迹(浅蓝棉线,每厘米 3 针,顺时针绕扣);老周:1978 年爷爷的中山装铜扣(墨蓝金属,双孔),掉了一枚,找同款式的补,还要在扣背面刻‘周’字(字体要小,刻在边缘,别影响正面);小夏:1998 年童年连衣裙的布扣(碎花布,圆形),要还原当年的针脚(浅粉棉线,每厘米 4 针,绕扣两圈)”,每个需求旁都画着小纽扣图案,红色的代表急活,蓝色的代表缓活,“红的三天内要,蓝的一周内,不容易混”。
樟木桌旁的老木柜,是 1970 年代的旧衣柜改的,柜门上贴着张褪色的 “纽扣保存须知”,是老伴 1993 年手写的,用毛笔写在宣纸上,再贴上去的,字里行间还能看见墨晕:“1. 胶木扣避免受潮,放硅胶干燥剂;2. 金属扣避免碰水,擦防锈油;3. 塑料扣避免暴晒,放在阴凉处;4. 布扣避免虫蛀,放樟脑丸”。柜子分三层,每层都铺着淡蓝绒布,是顾纫秋用老伴的旧裤子改的:
上层:放着老伴的 “纽扣记忆册”,硬壳封面是用 1950 年代的旧相册改的,贴满了塑料膜,怕受潮。册子里夹着 32 枚纽扣,每枚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,袋上写着日期和故事:有 1958 年的墨蓝铜扣,是他们结婚时老伴中山装的扣,旁边用铅笔写着 “他穿这身中山装来接我,铜扣亮得像星星,他说‘以后我帮你缀扣,你帮我补衣’”;有 1976 年的浅白布扣,是儿子婴儿服上的,写着 “儿子出生那天,他连夜做的布扣,针脚歪歪扭扭,却很结实,说‘要护着咱们的娃’”;有 1999 年的贝壳扣,是全家去北戴河旅行时老伴捡的,写着 “他在海边捡了半天,说‘这壳能做扣,留着给你缀在衬衫上’,没成想 2016 年他就走了…… 现在我把这扣缀在常穿的衬衫上,像他还在帮我选扣”;还有枚 1980 年的铜扣,上面刻着个 “秋” 字,是他们结婚 10 周年时老伴偷偷刻的,写着 “他没告诉我,直到整理纽扣匣时才发现,这字刻得浅,却藏着他的心意”。
中层:放着 1970 年的缝补工具箱,绿色铁皮盒上印着 “北京缝补用具厂”,是母亲传给顾纫秋的,“妈说‘这箱子陪我几十年了,现在传给你,里面的工具能缀好每枚扣’”。盒子里分了小格:有不同型号的缝衣针(细针缀布扣,粗针缀金属扣)、细棉线(浅蓝、墨蓝、浅粉、浅黄,都是老伴当年常买的颜色)、小剪刀(1980 年代的 “张小泉” 牌,剪口很锋利,剪线很齐)、金属刻刀(用来在铜扣上刻字,刀头很尖,刻字时要轻)、软毛刷(猪鬃的,扫纽扣灰尘不磨扣),最底层压着张纸条,是老伴 1985 年写的 “缀扣要慢,像缝补回忆,急了会漏了心意;线迹要匀,像藏着的牵挂,不能断”。
下层:放着街坊送来的待缀纽扣和旧衣服,每个都用浅蓝棉布包着,写着名字和需求:“张阿姨:1960 年的胶木扣,要缀在棉袄上”“老郑:1975 年的金属扣,找同款式补”“小夏:1998 年的布扣,要做两枚备用”,包布上还留着街坊的笔迹,有的写着 “麻烦顾姐了,不急”,有的画着小笑脸,顾纫秋总说 “这些字比钱珍贵,看着心里暖”。
&nb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