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城穿越之光影里的时光 (5/10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    王爷爷总把旧胶片包得严严实实拿来,布是 1970 年代的老花布,上面印着小菊花,是他老伴当年织的,“念旧,这些胶片你看看,能修就修,不能修你留着当零件,别浪费。这卷 1965 年的工厂合影,是我刚进厂时拍的,当时我才 20 岁,现在厂里的老伙计没几个了,想修好了留个念想”;李奶奶织了双蓝毛线袜,是用纯羊毛线织的,袜口绣着个小胶片图案,“念旧啊,冬天冷,你修胶片总握镊子,穿双毛线袜暖和,我织得不好,你别嫌弃”,送袜子时顺带帮她整理胶片盒,“你这胶片盒乱了,我帮你按年份分分类,1980 年前的放左边,1980 年后的放右边,找的时候方便,不用翻来翻去”;就连刚搬来的年轻租客小夏,也会在周末帮她把修复需求输进电脑,小夏是学计算机的,“苏奶奶,我帮您弄个 Excel 表格,把客户名字、胶片类型、尺寸、需求、取件时间都记上,比写在牛皮本上清楚,还能搜关键词,比如想找王爷爷的,搜‘王爷爷’就行,不用一页页翻”。小夏输数据时,苏念旧就在旁边念,念得很慢,怕小夏记错:“王爷爷,1976 年结婚照胶片,3.5 英寸柯达醋酸片,保留折痕,补‘囍’字旁划痕,3 天后取;李奶奶,2005 年满月录像胶片,8 毫米索尼聚酯片,调清晰声音,明天取;小林,1998 年毕业照胶片,3.5 英寸富士硝酸片,补右下角缺角,1 周后取”,念到需求里的细节,还会补充 “王爷爷的折痕别压平,李奶奶的音量调 30 分贝,小林的补片要浅黄”,小夏记完后,她还会检查一遍,“怕漏了,耽误街坊”。

    有次社区搞 “光影回忆展”,在广场搭了临时幕布,用的是苏念旧的老放映机,社区主任帮着拉了电线,街坊们搬来椅子,像看露天电影一样。苏念旧带着街坊的修复胶片参展,有 1976 年王爷爷的结婚照、1985 年老郑的工厂合影、1998 年小林的毕业照、2005 年李奶奶的满月录像。当老伴 1995 年拍的煮面影像在幕布上出现时,台下街坊都安静了,连孩子都不闹了,接着响起掌声,李奶奶擦着眼泪说 “这光影跟真的一样,像老周还在,还在跟咱们打招呼”。苏念旧红了眼,却笑着说 “没想到他还藏着这么段影像,当年他没跟我说,怕是想给我个惊喜,现在看来,真是惊喜,像在跟我说话,跟大家打招呼”。影像放完后,街坊们围着她,有的说 “念旧,你得把这些影像好好留着,是咱们社区的回忆”,有的说 “以后多搞搞这样的展,看着心里暖”。

    二、光影旁的小忙碌与掌心的温度

    再次醒来时,鼻尖传来一阵熟悉的胶片味 —— 是刚扫过 1976 年结婚照胶片的缘故,墨香里带着点松针末的清香,指缝里还沾着点浅黄修复液的痕迹,是昨天补划痕时蹭的。我猛地睁开眼,修复室的暖光灯落在绒布台上,淡蓝色的布面上,王爷爷的结婚照胶片正躺在放大镜下,边缘的两道折痕清晰可见,像时光的皱纹;左手捏着把修复镊子,尖头的软胶蹭着掌心,有点痒,镊子尾端的铜铃轻轻晃着,没响;右手扶着胶片,指尖能摸到胶片的纹路,像老人手上的掌纹,粗糙却温暖;脖子上挂着块胶片吊坠,是孙子用 1985 年的旧胶片切割的,刻着 “拾光” 二字,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,有点凉;右手食指第一节有道浅疤,是 1998 年修小学毕业照时被镊子戳的,现在摸起来还能感觉到小小的凸起 —— 我变成了苏念旧。

    “咔嗒 —— 咔嗒 ——”,墙角的老放映机还在转,是 1980 年的 “长江” 牌,机身泛着银灰色的光,镜头有点花,却依旧清晰。幕布上是 1985 年的结婚影像:年轻的 “我” 穿着红衬衫,领口有点歪,是老伴帮着整理的;他穿着中山装,有点大,是借同事的;两人站在槐安路的老槐树下,槐花落在头发上,他举着相机,笑着说 “念旧,看镜头,笑一个”。影像突然卡了一下,是胶片接头松了,我赶紧起身,怕烧坏胶片 ——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一城千面:我的无限穿越录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yichengqianmian0wodewuxianchuanyuelu/read/97/139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