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景玄的布局,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,迅速激起了涟漪。
不过两日,都察院御史李振,那位以耿介刚直、不阿权贵著称的言官,便在早朝之上,手持玉笏,出列朗声奏禀:
“陛下,臣弹劾太子舍人赵永!其人品不端,涉嫌科举舞弊,有负圣恩,玷污清流!”
此言一出,满朝文武皆惊,目光齐刷刷投向站在文官队列前列的太子萧景铭,以及他身后不远处面色瞬间惨白的赵永。金銮殿上的气氛骤然紧绷。
永和帝高坐龙椅,眉宇间看不出喜怒,只淡淡道:“李爱卿,弹劾朝廷命官,尤其涉及科举,乃国之重典,需有实据。你可有凭证?”
“回陛下!”李振声音洪亮,不卑不亢,“臣查得,赵永中举之前,家道贫寒,其母甚至需为人浆洗衣物以补家用。然其中举后不过旬月,其远房表亲便在京城繁华之地,开设规模不小的‘文墨轩’,启动资金高达千两白银!此巨款来源蹊跷,赵永无法自圆其说!此其一!”
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其二,臣访得当年与赵永同科、不幸落第的几位学子,皆言赵永考前文章平平,策论尤显稚嫩,与其中举之试卷文采斐然、见解犀利之状,判若两人!臣虽无当年试卷原件比对,但多人证词一致,不得不令人心生疑窦!臣恳请陛下,下旨重查当年科考存档,核验笔迹,以正视听,肃清科场积弊!”
李振的奏劾,条理清晰,虽无铁证,但疑点重重,直指要害。尤其是要求重查科考存档,更是触及了许多人敏感的神经。
太子萧景铭脸色铁青,出列喝道:“李御史!休得胡言!赵永才华,本宫深知,乃是其寒窗苦读所得!你无凭无据,仅凭些许捕风捉影之词,便构陷东宫属官,究竟是何居心?!”他必须保住赵永,否则火很容易烧到他自己身上。
王崇焕亦出列,面色沉静,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:“李御史关心科场清誉,其心可嘉。然科举取士,乃国之根本,程序严谨,岂容轻易质疑?赵永之才,陛下与太子皆有目共睹。至于其亲眷营生,或有其他机缘,未可一概而论。若因些许钱财往来不明便推翻既定科考结果,岂非令天下学子寒心,令朝廷法度荡然?”他轻描淡写,将资金问题归为“亲眷营生”“其他机缘”,又将重查科举的后果无限放大。
朝堂之上,顿时分为几派。寒门出身的官员多沉默不语,或面露思索,他们大多受过世家压制,对科举不公感同身受,但碍于权势,不敢轻易发声。世家一派的官员则纷纷附和王崇焕,指责李振无事生非。亦有少数耿直之辈,支持李振,要求彻查。
永和帝高踞御座,将底下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。他深知科举关乎国本,亦知其中必有龌龊,但牵一发而动全身。他目光扫过垂首不语的萧景玄,见他依旧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,心中微动。
“好了。”永和帝终于开口,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“科举取士,关乎国体,不可不慎。李御史所奏,并非全无道理。然事隔多年,查证不易。传朕旨意,赵永暂停太子舍人之职,闭门思过,配合调查。至于重查科考存档……”他略一沉吟,“容后再议。此事交由刑部与大理寺会同查明,不得徇私!”
这个处置,看似各打五十大板,既回应了李振的弹劾,又没有完全采纳其要求,更将王崇焕“不可轻易质疑”的论调挡了回去。暂停赵永职务,已是给了太子和王崇焕一个不小的警告。
太子和王崇焕心中虽恨,却也不敢再多言,只能领旨谢恩。赵永更是面如死灰,被人带了下去。
萧景玄立于皇子队列中,眼帘低垂,掩去眸中一丝冷光。第一步,成了。赵永被停职调查,就像在太子和王崇焕坚固的联盟上,撬开了一道缝隙。接下来,就看他们如何内斗了。
司制司 · 暗流下的晋升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