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惜明珠鸿桥机场距离明珠市最繁华的地带还很远,第一次回到家乡,北川秀也没能一睹家乡进入新时代后的风采。
等两边的关系更融洽一些,北川秀打算让北川文娱在这边开设一家分部,一边可以把自己写的那些书顺势推广到家乡,一边也能看看家乡有没有什么名著缺失,看有没有机会找到原作者们把它们补齐——
不到万不得已,北川秀自己是肯定不会以日本人的身份触碰隔壁的文学经典的。
闲逛了一圈,感觉99年的明珠市似乎和前世的区别也不大,北川秀返回VIP休息室,躺在沙发上一边静候转机,一边重新思索起高尔基三部曲的事。
在他的有意宣传下,估计此时的世界各国文坛应该都在为他的新书而沸腾。
既然准备用这个大招让诺奖官方彻底认输,那就要一次性做绝,做到底!
按照这个平行世界各国文坛的尿性,只是听到的背景要采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沙俄,那些老一辈的文学家们就该“高潮”了。
当然,也肯定会有不少人质疑和反对他写这个题材。
最大的阻力大概率还可能是来自沙俄本土。
但这些东西必将会在《童年》问世后烟消云散,所以北川秀也没过多关注。
他只让斋藤玲奈随时和他保持联系,最好隔几个小时就把其他国家的反馈用彩信发送过来。
最麻烦的还是高尔基三部曲的修改和书写。
这段时间,趁着比较空闲,北川秀在脑海里重新回顾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。
原著的质量毋庸置疑。
早在19世纪90年代,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。
在1908年至1910年间,某伟人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,高尔基就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。
听完这些经历后,伟人有感而发,认为它们做为剧情写出来,一定会有极强的教育意义。
于是有一次在席间,他便郑重地对高尔基说:“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,老朋友,一定要写出来!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,极好的!”
得到伟人的肯定和鼓舞,高尔基便下定了写作的决心,还对他保证道:“将来有一天,我一定会全部写出来的”
高尔基说的将来没多久,1913年,他就出版了三部曲里的第一部《童年》,实现了自己对伟人的这个承诺。
正如伟人所言,高尔基自传三部曲深刻表现了沙俄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,非常有教育和警世意义。
但三部曲里很多的细节也确实经不起推敲。
譬如原历史中争议最大的那位流浪汉。
一个食不果腹,衣不蔽体的流浪汉,却能说出流利如诗词般的话,完全不像是那个年代的流浪汉会有的学识认知。
还有中对祖父的描写,也有不少评论家质疑高尔基是不是写的过于夸张了。
这些和真实性相悖的内容叠加多了,再加上高尔基本身很有争议的“贫民出身”,难免会让三部曲染上一丝不完美。
原著成书于19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