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批国子监预科,户部给的员额是一百人,所以下官想要从顺天府、山西、山东挑选十二到十四岁的蒙童。”
“苏某的想法是,先选功臣之后,再选有早慧之名的寒门子弟,而这些都要请提学官举荐。”
殷士儋张了张嘴,想要拒绝苏泽,可又找不到理由。
而且现在拒绝苏泽,万一他回头再上奏疏,到时候礼部会更加被动。
殷士儋这时候明白被苏泽针对是什么感觉了。
“这件事本官还要和礼部上下商议一下,你先回去吧。”
殷士儋只能用出缓兵之计,接着让苏沈二人离开礼部。
等出了礼部,沈一贯抱怨说道:
“子霖兄,为何要找礼部让学政官举荐人才?”
“直接让吏部下公文,命令两省一府举荐人才就是了。”
“学政官的考核都在吏部之手,还怕他们举荐不来合格的蒙童吗?”
沈一贯说的没错,学政官名义上归礼部管理,实际上只是业务上指导,具体的任用和考核在吏部手里。
如果苏泽真的要这些学政官员办事,请求吏部下发公文就是了。
但是苏泽还有别的考量。
——
殷士儋召集礼部官员,让他们通知山东、山西和顺天府的学政官员,举荐功臣子弟、早慧聪颖的蒙童,来国子监读书。
这一套寻找神童的制度,其实大明早就有了。
明代初期就有地方官员举荐“翰林院秀才”的制度。
大明著名的神童李东阳,从小就有神童之名,被皇帝召入宫中,赐“翰林院秀才”的身份。
大明朝对于神童非常的推崇,认为这是国家文教昌盛,上天赐予大明人才的祥瑞。
等到了嘉靖年间,这项制度逐渐崩坏,各地都会想办法搜罗一些所谓的神童送到京师,冒充祥瑞来取悦皇帝。
嘉靖皇帝废止了这个制度,从嘉靖朝之后,大明“神童井喷”的情况就一下子消失了。
礼部官员听说,苏泽又要搞什么神童举,他们就本能的反对。
甚至有的官员认为苏泽搞这个国子监预科,就是为了搜罗神童在诈称祥瑞,阿谀奉承皇帝。
殷士儋咳嗽了一下,总算是压制住了礼部官员的声音。
他说道:
“无论如此,国子监预科已成定局,各地举荐的蒙童,不可有滥竽充数者,举荐失当的学政官员,由礼部下碟训斥。”
礼部官员们都悻悻的回去,他们越想越气,干脆开始向认识的地方学政官员写信,告诉他们在京师发生的事情。
——
等礼部的公文和礼部官员的信送到地方的时候,已经到了二月份了。
这一次国子监预科,只选择了山西、山东和顺天府这三个实行了吏科试的地区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