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章 《请回答1979》 (1/6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      如果说你问国足平衡的国运在哪?

    许成军想来大概是GF了。

    许成军目光沉凝,扫过NJ军区的信。

    “《红绸》中,黄思源以木梳寄情、春燕用红绸明志的细节,将战火中的个体尊严与家国情怀熔于一炉,许多经历过战争的老战士读罢动容,称其“写出了我们当年藏在枪套里的牵挂”;年轻指战员则从作品对“守土与护人”的诠释中,深化了对使命担当的理解。当前,全军正深入学习四中,亟需像《红绸》这样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,丰富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,激发官兵戍边卫国的精神力量。

    基于此,我们诚挚致信,恳请您于方便之时莅临南京军区所属部队采风。届时,我们将安排您与参加过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的老战士座谈,走访边防哨所与基层连队,听官兵讲述新时代的军旅故事——相信这些源于军营的鲜活素材,能为您的创作注入新的灵感。同时,我军区《人民前线》报拟开设“战地文心”专栏,盼您能惠赐稿件,或授权转载《红绸》及创作谈,让更多官兵感受文学的力量。

    随信附寄《人民前线》报近期合订本及军区文艺创作手册,供您参考。

    如蒙应允,烦请通过下述地址函复,我们将妥善安排相关事宜。顺颂文祺!

    XX文化部

    1979年 10月7日”

    这敏感性真不是盖的。

    前世,《高山下的花环》发表后反应最快的也是军区文化部门。

    在相关军区积极推动下。

    《高山下的花环》后续被改编为电影(1984年)、话剧、评书等多种形式,因其“真实、深刻”的特质,成为军队思想教育、战斗精神培育、传统教育的固定教材。

    许成军捏着南京军区的信函,看罢“老战士读罢动容”“枪套里的牵挂”这些字句。

    写个回函吧。

    无论如何,在这个国家人们对军人这个职业是非常尊敬的。

    何况他大哥也是前线的一员。

    他想起去年在凤阳许家屯,听插队时的老队长讲淮海战役的故事——老队长说“那会儿揣着家信打仗,信纸都被汗泡烂了”,这话后来成了《红绸》里黄思源藏木梳的灵感源头。

    看着信里的文字,忽然觉得那些虚构的人物,好像真的和现实里的战士们有了牵连。

    他抬手把信压在《清明》样刊上。

    《红绸》能被军区注意到,不只是文字的运气,更是因为那些藏在故事里的“真”——黄思源的木梳、春燕的绣痕,从来都不是凭空捏造的浪漫,是无数战士藏在枪套里的牵挂。

    符合这一期军队对文化艺术的需求。

    个人情感和集体叙事的双向和谐。

    他起身从资料室书架上翻出《人民前线》报合订本,随便翻开一页。

    看到边防战士写的“哨所日记”,字里行间的坚守,和《红绸》里的底色莫名契合,嘴角不自觉地勾了勾。

    没多犹豫,许成军从抽屉里抽出张信笺,钢笔尖蘸墨时顿了顿,先在稿纸角落写了行小字“10.7复NJ军区”,才正式动笔。
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我的时代1979!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wodeshidai19790/read/97/215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