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章 《人日》评论和大卖 (4/6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br />    陈主席多少还是没被热血冲昏了头,现在这个趋势,单行本必然要发!

    但是刚上市一周,你就搞什么单行本?

    眼下的资源聚合效应,使得《红绸》在刊发后短短半月内,完成了从“期刊作品”到“文化现象”的跨越。

    火大发了!

    1979年文学刊物年人均占有量不足0.5本。

    《清明》创刊号因矛盾作序已引发关注,迭加许成军“工农双璧”的舆论标签,形成“现象级新作”效应。

    上海、BJ、合肥三地新华书店出现凌晨排队购刊现象,甚至出现“一刊难求,复印传阅”的盛况。

    陈邓科看到《清明》的销售数据嘴笑的都快合不拢!

    报表上“130000册”的数字被红笔圈了三圈,边角还沾着他早上没擦干净的馒头屑。

    《清明》首印 5万册,加印3次,紧急追加8万册,覆盖全国28个省市新华书店。

    规模空前!

    比预期的10万册,已经领先一大截。

    他突然一拍桌子,报表“哗啦”飞起来,又被旁边的严阵伸手接住。

    这一拍,把桌上的搪瓷缸都震得跳了跳,里面的散装白酒洒出几滴,落在桌布上,晕开一小片湿痕。

    “13万!真他妈 13万!”

    陈登科的嗓门比煤炉上的水壶还响,“我之前跟印刷厂拍胸脯说‘能卖 10万就烧高香’,现在倒好,加印三次还不够!上海新华书店刚才打电话,说今早排队的读者把门板都快挤掉了,让咱再加急发两千册!”

    严阵把报表铺在桌上,拿起搪瓷缸给陈登科倒满酒,酒液晃着泡沫:“老陈,你可别忘了,当初还有人说‘许成军太年轻,《红绸》撑不起创刊号’,现在呢?

    安徽本土就卖了2万册,凤阳那边的供销社,连仓库里的样刊都被老乡抢空了,要让孩子沾沾凤阳的文曲星!”

    王英琦抱着刚拆封的样刊,笑得嘴角都快咧到耳根,她从帆布包里掏出袋供销社买的水果糖,往桌上一撒:“刚才楼下传达室大爷说,

    有个首都来的老作家,坐火车来合肥开会,就为了要本带矛盾序言的创刊号,排了俩小时的队,说‘回去跟学生讲,这才是新时期的好东西’!

    还有咱安徽作协的同志,刚才送来了锦旗,说咱《清明》‘为安徽文坛长脸了’!”

    编辑部的人都看向陈邓科。

    陈邓科尴尬的咳嗽一声,挥了挥手。

    作协和文联啥关系,他们不知道?

    老小子玩这一手是吧!

    说话间,编辑部的小年轻们抬着个铝制饭盒进来,里面装着刚从食堂打回来的红烧肉,油星子还在盒盖内侧凝着。

    “陈主编!严老师!咱庆祝庆祝!这肉是食堂师傅特意多给的,说‘沾沾《清明》的光’!”

    陈登科抓起块肉塞进嘴里,油汁顺着嘴角往下淌,他也不擦,指着报表上的数字跟大伙说:“你们等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我的时代1979!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wodeshidai19790/read/97/215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