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一章 一连串的好消息(月初求票!6.2k!) (5/8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样?”

    “比如穿插任务时,你们真的会带着战友的东西行军吗?”

    李大勇先开了口,他无意识地摸着胳膊上的疤痕:“咋不带?我跟俺们班长是同乡,他牺牲那天,把他的钢笔塞给我,说‘大勇,要是能回去,给俺娘捎句话’。”

    “后来我揣着那钢笔走了半个月,笔帽都磨掉漆了,也没敢丢。那不是钢笔,是班长的念想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声音低了些,“就像你说你稿子里写的那个黄思源,藏着半截木梳,

    俺们战场上,谁没藏过点战友的东西?可能是个笔记本,可能是块手帕,想着打完仗能还给人家,结果好多都没机会。”

    许成军又拿出了几个段落,读给了面前的这三位。

    他们目光沉凝。

    面上带着回忆和欷吁。

    “三位同志,你们觉得这些写的合理么?”

    王根生这时把搪瓷缸往桌上一放,发出“当”的一声轻响:“成军同志,别的不说,你写的‘踩着碎玻璃走出来’,俺觉得没问题!”

    “俺们连在谅山的时候,阵地被炮弹炸成了焦土,到处都是碎弹片,俺们光着脚冲上去,脚底板扎得全是血,也没人喊疼。”

    他忽然笑了笑,眼里却有点红,“不过你别写得太苦,俺们也有乐子。”

    “过年的时候,俺们用罐头盒煮饺子,饺子皮破了,汤里全是肉馅,俺们还抢着喝呢!”

    许成军拿着笔飞快地记。

    他又问赵卫红:“赵大哥,三线建设的时候,真的会扛着钢钎爬悬崖吗?”

    赵卫红比许建军晚一批参加三线建设,不过不是在三线建设期间参军。

    这也是省文联费了不少功夫找来的。

    赵卫红放下茶杯:“那时候修铁路,没机器,全靠手挖肩扛,一个班十二个人,踩着崖壁上的石缝往上爬,钢钎磨得手心出血,也没人敢松劲。”

    “说好听的,是想着早一天把铁路修通,山里的孩子就能早一天看见外面的世界。”

    “说难听的,我们也是想着早点干完,早点回家看看。”

    “想家啊,真想家!”

    他看着许成军,眼神里满是郑重,“成军同志,你要写,就写俺们安徽人的‘轴’——打仗不怕死,建设不怕苦,心里装着家,就啥都能扛过去。”

    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,从战场的冷枪写到三线的月光,从战友的嘱托写到家乡的麦浪。

    许成军听着,感觉手上的文字越发有了重量。

    黄思源藏木梳的手,许建军爬悬崖的背影,古大强单腿拄拐杖的模样.

    代表的不是他们三个原型,而是无数在战争、在建设中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。

    文联办公室里,赵卫红粗制的假肢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,李大勇的疤痕在光下泛着浅红,王根生的搪瓷缸闪着微光。

    最好的文字就是把这些滚烫的故事,一笔一划地刻进纸里。

  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我的时代1979!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wodeshidai19790/read/97/215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