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八章 当代就出了这么一个许成军(6.1k,求月票) (4/6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    “但文学的发展从不会因恐惧而停滞:从西方的意识流到中国的内心独白,从古典的以景显心到现代的以忆传情,所有对心理世界的探索,都是为了让文学更贴近人的本质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是人不仅是劳动的主体、集体的一员,更是有心事、有渴望、有挣扎的灵魂。”

    “这也是我写《试衣镜》的初心。”

    “文学的明白,从来不是让所有人都看到同样的事件,而是让不同的人都感受到同样的心;文学的大众,从来不是用直白的语言迎合浅层的理解,而是用深刻的表达触动深层的共鸣。”

    “各位前辈、同仁,我的创作资历仍然浅薄,文学理论研究正在咿呀学步,如有错误观点,还望各位批评指正。”

    在场的众人除了早不知跑哪去的李思齐,全都鼓起了掌。

    从《试衣镜》等作品登上中国文学舞台到周明在青创会上提到许成军。

    许成军像一颗流星一样骤然出现在了中国文学的灿然星空中。

    临时的演讲最能看出来一个人的能力、品格、立场。

    许成军答的并非无懈可击。

    但是至少在场的人挑不出什么毛病,从学识、视野、表达等多个维度都可以在全年龄段堪称一时之才。

    放在20岁的年纪上,就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。

    第二天上午,陈邓科做了《扎根乡土,直面现实——谈新时期农村题材的创作坚守与突破》的报告。

    报告立足1979年思想解放与文学转型的时代背景,结合陈邓多年深耕农村题材的创作实践,聚焦新时期农村的核心命题。

    一方面强调创作需扎根乡土,深入农民生活现场,以现实主义笔触还原极左路线影响下农村的真实面貌,如土地经营、农民生存困境等,反对脱离现实的概念化写作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提出农村应突破“歌颂单一化”“批判表面化”的局限,既要书写农村变革中的希望与力量,也要正视历史遗留的伤痕,通过鲜活的人物与故事,展现农民的精神成长与时代的深层变迁。

    中规中矩,符合他本省文联副主席的身份。

    不过在最后点了一下许成军,尤其表扬了他在昨天对于张婕《爱,是不能忘记的》的评论观点。

    他如此说:许成军同志的观点才是学术讨论该有的样子。年轻作家有这样的视野、这样的定力,能从传统里找根、从外来理论里取精华,还敢为有争议的作品说公道话,这是咱们文学界的好苗头。

    往后咱们写农村也好、写其他题材也罢,都该学学这种“不跟风、不怯场、用真学问说话”的劲儿,这样才能让咱们的文学真正贴近人、打动人。

    甭管是因为什么考虑,但是这做派与许成军和解的信号非常强。

    尤其在下台之后与刚上台的许成军亲切握手,并表示对他发言的期待。

    许成军有点无奈,伸手不打笑脸人。

    毕竟教员说了:XX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,把敌人搞得少少的。

    在这点上,他和陈邓科达成了共识。

    一个是副t干部、本省作家前辈,一个是安徽文化界的未来之星。<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我的时代1979!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wodeshidai19790/read/97/197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