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、诗歌、散文分三组,推选了组由陈邓科牵头,诗歌组由严震牵头,散文组由菡子牵头,明确“不抓辫子,只挖真问题”的研讨规则。
许成军当时怕麻烦,想也不想就跑去了菡子的散文组。
苏中在组风中凌乱,刘祖慈在诗歌组满脸无奈。
当人?
菡子懵了:“成军同志,在散文领域也有创作?”
许成军舔个脸:“创作不太多,但是感觉我的散文薄弱,有学习的必要,尤其是不想错过和菡子老师学习的机会~”
菡子:“.”
但是,菡子真的算是许成军最敬佩的女性作家了。
这是唯一以一位亲历朝鲜战场与越南战场的中国女作家。
菡子出身书香门第,17岁投身革命洪流,1938年加入新四军,革命足迹遍布皖东、苏北。
参与梅山水库建设时,以普通民工身份与群众同吃同住,白天挥镐挖渠,夜晚在煤油灯下创作。
抗美援朝期间,她主动请缨赴上甘岭前线,在零下30℃的坑道里记录黄继光等英雄事迹,写下《我从上甘岭来》等战地通讯。
1965年,她再次以中国作协唯一女作家身份奔赴越南战场,发表《贤良江畔的梦》等作品,以文学传递中国人民的正义之声。
很难不让人佩服。
眼看事情要生变。
许成军赶忙说:“最主要的是,我最近在创作一篇以对y自卫反击战为题材的军旅题材长篇,希望有能和您学习的机会。”
这话许成军说的诚恳。
一旁的鲁燕周也笑着说:“菡之姐,你不知道,成军同志在《解放日报》有一篇散文《蔷薇生处是吾乡》前一阵引起了很大的轰动,要说也算我辈中人。”
菡子原名罗菡之,比鲁燕周大六岁,所以他叫菡之姐。
但是!
许成军狐疑的看了看他,你怎么也我辈中人了?
看着许成军表情,鲁燕周嘴角抽了抽,我帮你说话,你在这质疑我是吧。
许成军对鲁燕周的印象只停留于。
但其实其散文创作同样呈现史诗品格。
鲁燕周1958年出版的《淮北寄语》以淮北平原为背景,通过《砀山梨花开》《涡河船工谣》等篇章,将民歌韵律与散文叙事结合,被誉为“流动的地方志”。
在这次研讨会的散文专场,他还要作题目为《散文创作的现实性与艺术性》的发言。
菡子看着这俩人无奈的摇摇头,老大姐倒也发扬风格,允许了这俩人的加入。
于是,组少了两员大将,散文组愈发“壮大”。
算上他俩一共8个人。
也不足为奇,毕竟写散文不赚钱、难成名。
这年头,写才是王道。
&nb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