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《朝闻道》(改) (3/5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功夫,你擅长写,麻烦你多宣传我们的研究。”

    “我相信普及教育会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,你能不能创作更多这方面的?”

    余切能怎么说啊!他只能答应了!

    “行!”

    回来一想:好家伙,欠沃森的还没写完,这边又新欠了一篇文章。

    先替沃森说一句公道话吧,这老头别真被搞下去了。

    他还得再做一段时间的金牌讲师。

    目前,《乡村教师》在全国受到了广泛欢迎,这个短篇目前比《背起爸爸去上学》转载次数多得多。海外也时有转载,每隔一阵子,余切就能碰到海外寄来的稿酬,这代表他的又收来了一次稿酬。

    这其中的任何一次,都超过了国内除单行本之外的全部稿酬。他们不敢拖欠余切的稿酬。

    最多的一笔来自于哈珀,按每字一美元进行计算,全文三万多字,这就是三万多美元。

    一分钱没少。

    虽然现在有了大陆作家的“出海热”,可作家们被海外报刊白嫖并不少,因为作家很难去维护自己的版权。津门的作家冯骥财《怪世奇谈》被日本商人拿去出版,这个日本人来中国登门拜访,见面又鞠躬,又感谢,又送样书,还有些小礼品,包装得样样讲究……最贵重的大礼是一盒彩色铅笔,因为冯骥财本人画画。

    冯骥财一开始很高兴,因为他本来一分钱都拿不到。而日本人不仅送礼物,还在信封中夹给他几张美元。

    然而,多年以后冯骥财为自己感到忿忿不平:妈的,欺负我没见过世面,日本人啊真他妈的坏!

    对那些拿得到海外稿酬的作家来讲,他们就面临海外稿酬爆杀国内稿酬的情况。这影响到了他们的创作心态。

    作家汪曾琦给朋友写信说:“我给《大公报》写了七篇散文,一共才给了360元,实在是不高!”

    而后,又在信中再一次提及“稿费真的不高呀!”,甚至于痛骂道“我不会再给《大公报》写文章。”

    因为彼时的宝岛书社给他另一本书1500美元的版税,而且仅是首印版税,之后还有更多。

    汪曾琦以前对稿酬并不在意,很是潇洒,建国前后还和沈聪文写信说“稿酬要不要都无所谓,我有工资”,但当他有了孙女“卉卉”之后,他满脑子是“为了卉卉攒钱”,从此对稿酬相当看重,少一分钱都是不行的。

    余切既要为了沃森写,目标是发在国外;又要替农发中心的研究来做宣传——这就大概率是国内的了。

    从稿酬上讲差别很大,从意义上来讲,恐怕后者还要重要些。

    经济院的老师也知道这件事:因为他们许多人都出过国。

    胡岱光看余切老是在写英文,调侃他“是不是写西方更加赚钱?你要成为国际性作家!”

    得知余切还有同题材中文要写后,胡岱光又感慨了:“我以为你要赚外汇,可你又写起了中文。你两头都不愿放过啊!”

    余切抬头道:“我首先是个中国作家,再是其他。”

    燕大经济院草创不久,大家的办公条件还很差。单位只有一个一米八宽、八十厘米的实木桌。上面坑坑洼洼,有人用大块玻璃压在上面,这样就达成了桌面的平整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文豪1983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wenhao1983/read/97/462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