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《朝闻道》(改) (2/5)
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节点二二 ↓

p;   林一夫之前提到过,他打算把智力也作为他的研究因素之一,没想到他竟然搞的这么快。

    看来,林一夫也干了!

    在之前的所有劳动经济学研究中,都默认劳动者具备相同的劳动素质、技能和智力,而实际上当然并非如此。

    可为了便于构建理论,大家都这样假定。

    比如英国人能做的,德国人也能做,俄罗斯人也能做……最终都能实现工业化。

    只是沃森的一系列研究让林一夫惊觉,真实的世界可能并不是这样。在一些地区,智力会成为阻碍或者促使其发展的显著因素。

    余切近来写缺乏素材,有心找林一夫交流一番。他来建国门东路的农发中心,正巧碰到林一夫的老婆陈芸也在。

    “哟!余老师!现在是余教授了!”陈芸恭喜余切。

    “你也可以做教授啊,你是美国来的教育学博士!”

    “我?”陈芸指着自己,摇头道,“我还是不了。林一夫他的身份……容易让人怀疑他,我要是再积极求进,努力往上爬,大家对我们这一家子都有意见了。”

    “林一夫,你也这么认为?”余切问道。

    林一夫尴尬一笑,给了余切一个眼神,让他去体会。

    花了一段时间,余切把林一夫最近的研究情况弄清楚了:他在京城近郊的通洲某锻压机床厂搞智力测试,填完卷子的可以有免费鸡蛋拿。

    该机床厂是机械工业部的重点企业,目前大概有六百多名员工,附属的子女、伴侣若干。

    余切问他:“测下来智力多少?”

    “均分112。”

    “也不高啊。”

    “是不高,但只是在中国人当中不高。我正准备测试京城以外,更远的地方乡镇集体企业。”

    “你测试这些有什么用?”

    “我们一直认为厂里面的工人聪明,先进……这也许是对的。但从智力上讲,这个说法很可能是站不住脚的。让一个农民好好进修,他未必干得比别人差!我们还有很大的生产潜力。”

    林一夫的话刚说完,又轮到了陈芸。

    原来,陈芸也心心念念国内的乡村教育——她本来就是教育学博士嘛。

    上面正在组织大规模的乡村基础教育政策,确保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受到教育。余切知道,这就是历史上的“希望工程”。

    但是,到底要不要花这么多资源做这件事情,其实有一些不同的意见。

    沃森这个洋教授的“智力论”在时下的中国很流行,林一夫也要蹭这个热点。他的观点就是政府要大包大揽,尽可能把每一个劳动力都要培养起来。

    这事儿能不能留给后人来办呢?

    因为搞教育太花钱了。

    林一夫觉得不行,而且他不是出于朴素的价值观,而是从经济学上的思考来看,“这项投资是不会亏的。”

    然后林一夫道:“我们两个之间的分工不同,我擅长于研究和下苦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文豪1983最新章节 http://m.64sw.com/xiaoshuo/wenhao1983/read/97/462.html !64书屋,有求必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