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故事。”
“我们的观念和背景不同,但我们都认可他存在的意义。”
忽然,尊龙想到了舒尔茨谈到的“余切不可能走到你说的那个位置上”。
尊龙愤愤的写:“难道真的不可能吗?”
“如果他能获得两个诺贝尔文学奖呢?有一些人可以连续获两次物理学奖,或是化学奖,或是交叉获奖;余先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,反核战的督促人,受到舒尔茨认可的经济学家……结合他的文学武器,这是有可能发生的。”
“到那时,他是不是就能走到那个位置了?”
尊龙想来想去,愣是把这一篇日记留下来了。而且像是后世那些“事业粉”对偶像的追捧那样,他津津乐道的分析余切能在哪些方向去努力,最后很晚才睡着。
整个剧组都传开了。
大家都乐意祝福尊龙的梦想成真。而且理解他。
尊龙是个孤儿,前半生颠沛流离,余切却写了《出路》这样的,而且他们的样子有些相似。很难不让尊龙把个人情感寄托在余切身上。
“尊龙,你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。中国人会出现诺奖作家!”导演贝托鲁奇道。
“我也支持你。”日本来的作曲家坂本龙一也道。
这位是日本的天才作曲人兼演员。
坂本龙一回忆道:“余先生又好几年没来过日本,但他在日本受到的欢迎仍然难以想象。当然,在某种程度上,我们把他当做是亚洲的代表。”
“虽然他未能获得那个奖项,但他的人格魅力,却要超出其他挥霍无度、孤僻任性的作家许多。我也希望能看到那一天。”
最不赞同尊龙的,除了舒尔茨这位了解诺奖颁发的学者,竟然是陈聪。
陈聪是大陆女演员,如今已取得美籍。她前几年受邀回国在春晚上讲话,一开口便是:“你们中国人……”
此事激怒了所有观众,寄来了几麻袋的信来抗议。春晚总导演因此引咎辞职,甚至抑郁得想要轻生。
陈聪对尊龙为何如此吹捧余切,感到不解。
陈聪看上去是个说话不过脑子的人,实际却很了解美国的情况。她直白道:“余先生当然很厉害,但余先生在西方世界受到追捧,仍然有媒体的推波助澜。”
“无论是哥伦比亚之旅,还是反核战……他是个精明的人,利用了西方的媒体。”
“如果有一天,这些东西都不复存在了,余切成为西方的敌人。他还能被华人认可吗?”
这些尊龙当然是知道的。
能引得西方人来报道余切,这是余切的本事。
“你为什么表现得,好像余切的成就和你无关一样?”尊龙说。
陈聪则道:“余切就算成为世界第一作家,也和我没关系。我现在是一个美国人了,美国有很多诺奖级作家,而他甚至还不是。”
尊龙气得不行:余切,你可千万要走到那里去啊!
舒尔茨听说这事儿后,也觉得这种“电子斗蛐蛐”非常有意思。他并非是不看好余切,相反,他很看好余切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