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站域名 【m.64sw.com】
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,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
换源:
bsp; 交警同志疯狂地吹着哨子指挥交通,刘一民今天第一节的课,看大路人太多,转头冲进胡同,沿着小路抵达了燕大。
燕大的教学楼上挂着“向邓稼先同志学习”的横幅,不单单是燕大,旁边的清华大学也是如此。
抛开邓老的贡献不论,邓老跟燕大和清华渊源很深,邓老毕业于西南联大。他的老师当时是清华大学的教授,院系大调整之后,他的老师被调到燕大当老师,当过燕大的副校长。
中文系大二教室里面,挤满了学生,大家手里拿着《人民报》和《人民文艺》增刊,一脸急切地看向刘一民。
刘一民见状没再继续讲课,而是讲起他们想要知道的内容。
“《横空出世》这本和《邓稼先》这篇文章是一脉相承的,大家通过读这两篇,就可以加深对我国核弹事业的了解。《横空出世》里的主人公和主角妻子的故事,有原型,但又不完全是原型。
邓老的身体情况不容乐观,他在此时还在为国防事业建言献策,为往后的路铺路搭桥。我们常说人死灯灭,死后原知万事空,其实也不对。
不朽的事业成就不朽的个人,邓老的精神、无数科学家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里,会被无数中华儿女铭记。同学们,大楼前面挂着的横幅很对,我们就是要学习。
西方人认为集体主义摧残个人,但实际上分散的个体无法成就伟大的事业,只有劲往一处使,才能干出个人所干不了的大事。西方的国防,也不是靠一个人研究出来的。”
刘一民从一名学生手中拿过《人民文艺》的增刊,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感悟。
“不错,同学们,一定要好好读,好好学习这种科研精神。”
本章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