礴的力量喷涌而出。
“可为两岸历史名篇!这句话好——‘历史的一粒灰尘压弯了老兵的脊梁,阻断了儿娘相望的目光。仔细望去,这山上写着两个字——悲剧!’”李敖评价道。
姚雪垠看完满意地说道:“这篇文章回去后就推荐给教育部,可以为中学教材入选课文。”
“我也签。”席慕蓉说道:“我还想回蒙省看看,探亲,我也有亲人在大陆啊。”
见两人表态,姚雪垠露出了笑容,拍着余光中的肩膀说道:“老余,文人更要有历史的使命感。”
“一民,你继续写,我还想看看你怎么结尾。”余光中没有接话而是看向了刘一民。
刘一民又花了半个小时,把这篇文章给写了一个结尾。
【两岸的华人团结起来让数百万母亲和他们的子女团聚,全世界的华人团结起来让骨肉分离的悲剧就此结束!】
文章写的如此之快,让三毛在坐车离开之前将文章给看了一遍。
“一民,我期待着!”三毛向大家挥手告别。
刘一民将文章交给林仁君,林仁君看到上面的十个签名脸色严肃了起来:“一民,你没有拿枪逼着他们签字吧?”
“林大记者,你放心,完全遵循自愿原则。”刘一民说道。
“我明白了!”林仁君拿着文章回到了《联合早报》的编辑部。
晚上,大陆作家代表团送李敖等人离开,李敖抱着刘一民依依惜别。
“刘教授,你年纪轻轻,无论是文学造诣还是眼光格局都远超于我,我会继续向您学习。”
李敖拍了拍刘一民的后背,又低声说道:“难得啊,你让我们的马屁诗人又硬了一次,快六十岁的人了,早就不中用了,你比回春堂的大夫还灵。”
对于李敖的比喻,刘一民没说话,只是说让他回去做一些真正对民族有利的事情。
余光中挥了挥手说道:“朋友们,咱们有机会再见。”
送走他们,整个酒店就剩下大陆代表团了。
谁都没有想到,在文艺训练营结束之际,再次出现了重磅新闻。《联合早报》这几日靠着文艺训练营的作家在东南亚报纸市场大杀四方,销量一骑绝尘。
当刘一民他们坐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术报告厅时,与会所有人都拿着今日的《联合早报》。
所谓的学术交流早已被抛之脑后,都在提问刘一民写的文章。
“刘教授,我是一名华人,我想问您,您是如何做到让岛上代表团在上面签署了自己的名字?”
“这不是我的功劳,这是血脉深处的悸动,我们的心在同一时间跳动。”刘一民说道。
“刘,我是印度人,我想问问,你这次来是带着政治目的吗?”
刘一民看着这位印度学生说道:“没有,你是印度人,你可能不太懂中国人的家国情怀,懂中国人的乡愁。”
“我怎么不懂,刘教授,你这是看不起印度人!”
“那你懂了,就不必问我了。”刘一民毫不客气地说道。
&nbs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